投稿
首页 > 综合内容 > 桑树每亩种植多少株 一亩桑树多少钱

桑树每亩种植多少株 一亩桑树多少钱

农信网 2024-06-11 17:02:06 综合内容 956

桑树每亩种植多少株 一亩桑树多少钱

老家南充素有“丝绸之都”的美名,光是我们镇上就有丝、绸二厂,南充市内丝绸厂更是不少。

要发展丝绸,自然是少不了一种植物———桑树。桑的种植起源于中国,被称为“东方神木”。在我国先秦时期,已经开始种植于黄河中下游一带,《诗经》中大量的关于桑的诗篇可以证明。

种桑养蚕之法相传源于黄帝的妻子嫘祖,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重要技艺。古代不乏有关养蚕的诗词歌赋,比如李商隐的《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小时候的田间地边,到处都是成排的桑树。我知道的品种有荆桑,洋桑和广东桑,荆桑叶子比较小,没有通过嫁接;洋桑和广东桑都是嫁接而成,叶子比较大,洋桑叶子硬而厚,广东桑叶子相对软而薄。我们家最多的是洋桑和广东桑,因为它们的叶子大,所以在采摘桑叶的时候,效率也比较高,很快就可以摘一背篼,一天能采的量也是比较多的。

养蚕一年可以养春夏秋三季,每季时间为28天左右。蚕的一生要经历蚕卵、蚁蚕、蚕宝宝、蚕茧、蚕蛾五个阶段。蚕宝宝以桑叶为食,吃桑叶后身体变成白色,经过四次蜕皮就开始吐丝结茧,在茧中进行最后一次脱皮,就变成蛹。再过大约10天,蛹羽化成为蚕蛾。蚕在第四次蜕皮后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大眠”后就开始大量的吃桑叶,到它们变老结茧大概需要六到七天时间,这几天也是养蚕人最忙碌的时候,每天不停的采摘桑叶、喂蚕,给蚕铺网提网(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提蚕子,就是利用除沙用具让蚕生活的地方保持清洁、干爽,一般小蚕期用小眼网,大蚕期用大眼网)。每到这个时候,妈妈经常是整夜整夜不睡觉的照顾蚕,不然要是蚕在这个时候生病了,那之前的辛苦就白费了。六到七天以后,蚕的身体会发生一些变化,身体变得有点透明并泛粉红,我们称之为“老了”,意思就是蚕作为蚕宝宝的生命快走到尽头了,它要开始吐丝结茧了。我们会把它们放到一个叫做“蚕簇”的用具上让它结茧,蚕簇是用麦杆制作成的,可以帮助蚕结茧,也可以保持茧的干燥。从开始吐丝到结茧完成需要二到三天,等茧变得有点硬了,就可以把茧摘下来拿到市场上去卖了。

我印象中蚕茧卖的价格比较高的时候,在90年代可以一公斤买到17、18块,在那个一斤大米一块钱的时代,价格是比较高了。妈妈很会养蚕,家里的蚕也是村上养的最多的,别人家养几分,我们家一般都是养两张(十分为一张,分和张都代表的是蚕种的数量,一般情况下,一张蚕种上通常有28600个左右的蚕卵。一张蚕种通常指的有蚕卵的一张纸,蚕种一般指的是蚕卵)。一季蚕可以卖两千块钱左右,妈妈就是用这一年三季蚕加上自己的辛勤劳动供我和姐姐读完大学。

现在妈妈老了,头发半白,根根白发就像老蚕吐的丝,为了我,仍然每天不辞辛劳的在厨房两三平米的空间发挥余热,在我需要的时候,一直陪在我身边。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

#保护农业文化遗产##GIAHS(中国)20周年#

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位于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东北部的黄河故道之中。这里古老的桑树群有六千多亩,树龄百年以上的古桑树有两万多株。,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夏津县古桑树种植时期,跨越了元明清三个朝代。尤其是在清康熙年间,当地百姓曾掀起过植桑高潮,在鼎盛时期桑树种植面积曾达到八万亩。相传,那时树木繁盛,枝杈相连,“援木可攀行二十余里”。

夏津黄河古道曾饱受到风沙侵袭,遍植桑树其实也是防范风沙的举措。夏津种桑,起源于桑蚕业,但经过千百年的选育,桑树在夏津已由“叶用”为主变为“果用”为主。当地人还认为,桑椹果是“长寿果”,多食桑椹果会健康长寿。

夏津县东北部黄河故道一带,有十几个村庄桑树密集,当地的土质也很适合于桑树的生长,那里也被人称为“中国桑椹果之乡”。远近闻名的“黄河故道国家森林”(以桑树为主要树种),已经成为当地著名的地域特色生态旅游示范基地。

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群落结构复杂、生态系统稳定。古桑树群群落以桑树为主,间有其他落叶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数百年的古桑树,枝繁叶茂、根系发达,最大的树冠冠幅达到10米,年产桑椹果400公斤,年产鲜桑叶225公斤,并发挥着良好的保持水土功效。

历经千百年的种桑,当地人摸索出一套桑树“种植经”,比如“土坯围树、畜肥穴施、犁伐晒土”等;在桑葚果采收方面,当地还有“抻包晃枝法”“打枣晃椹法”等。

现在,夏津的桑葚果已经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并被中国中药材种植专业委员会评定为“道地优质药材种植基地”(桑葚干是一味中药)。当地政府也在扶植桑椹产业的发展,建立了“夏津桑产业研究院”,已经开发出了东方紫酒(桑葚酒)、桑叶茶等产品。

总之,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富裕了当地人的生活,派生出了丰富多彩的桑文化……

唐朝,一个身体健康的男性,在他年满16周岁以后,可以向县里申请分配100亩的土地,拿到土地之后,需要在其中的20亩地里种植桑树或者是麻类作物(亚麻、苎麻、黄麻等),剩下的80亩地,会全部种上小米,当然,这只是理论上。

等到他分下来这100亩左右的土地,在官府的户籍统计簿上登记之后,就正式成为了一名需要每年定时向朝廷缴纳税收的合格男丁了,反正这块地到了他名下,他种不种,税就摆在那里,每年上交20斗粟(小米),也就是两石,合计240斤小米。

他需要一直这样交农业税,直到去世。但是,如果他活的年龄大点的话,到了60岁的时候,手上的100亩地会被收回来60亩,只留下40亩,因为按照朝廷的规定,60岁及以上年龄的人,属于老年的范畴,老年人只能分得40亩,但是,税还是一样的交,一斗不少。

这100亩的地,有1/5,也就是20亩,是完完全全属于他的,在当时,这叫永业田。永业田可以继承,如果他只有一个儿子,那就全部这个儿子继承,如果他有两个儿子,那就是平分,以此类推。

剩下的80亩,叫口分田,这种土地,会不定时地被县里收回去进行重新分配。

比如这个老人活到70岁去世了,他只有一个儿子,年龄在40岁上下。那么按照规定,这个时候他手里还有40亩地,也就是20亩的永业田加20亩的口分田。因为老人去世,这40亩的地自然而然划归到他惟一的儿子的名下,但是,他儿子毕竟也40多岁了,早就从县里分到了属于他自己的100亩地,这样一来,儿子的地亩数就成了140亩,超出了当时的人均授田标准,于是,分管农业农村土地的干部就会来到他的家中,把这超出的40亩地收回,只不过,收回的这40亩,并不是老人的那40亩,而是从儿子手上80亩的口分田中划走充公。

除了种地交租,生活在唐朝时期的农民,还需要每年承担额外的生活负担,一种是绢布,一种徭役。

当时的一户农民,每年秋季,需要县里上缴2丈绢、2丈4的布和3斤的麻,这也是为什么朝廷强制农民拿出20%的土地种植桑麻的原因。

至于徭役,每个成年男丁没每年必须服役满20天,而服役的主要内容,一般是有军营的州县参加常规的战备训练,或者是,到州县或者是京师执行站岗的任务,而一旦面临打仗的情况,农民有幸被征调随军出征的话,那他这一年的田租和绢布也就可以减免不交了。

乍一看,唐朝施行的这种均田制是一种不错的方案,可实际上,真正落到执行中,随着全国范围的人口增加,特别是到了李隆基时期,达到4600多万的水平,州县可以拿来足额分给农民的土地已经远远不够了,从政策中的100亩,到农民手中锐减到只有30亩左右的水平。加上气候、水利、蝗虫等一些不可抗力因素,农民种地一年下来,除掉上缴县里的,落在手里的,已经寥寥无几。

鱼米之乡,指的是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珠江三角洲平原!

请先登录后才能复制内容

注册 登录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3 评论

  • 嗨海  ♚

    嗨海 ♚

    想种桑树的朋友可以咨询当地的农业专家或者种植园主,了解一亩种植多少株的情况,再做决定。

    2024-06-11 17:51

  • 流上一曲

    流上一曲

    桑树种植真的是个好项目,不仅可以增加收入,还可以改善环境,很有意义。

    2024-06-11 17:35

  • 华邺清

    华邺清

    这个问题要看具体的地区气候和土壤条件,一般来说,一亩桑树种植大约需要多少钱呢?

    2024-06-11 17:18

客服 客服 VIP 关灯 顶部

扫描或通过加QQ号3024107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添加好友

周一至周五 10:3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