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首页 > 综合内容 > 蜀国新视野:宣汉县农业经营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蜀国新视野:宣汉县农业经营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农信网 2024-05-01 16:03:29 综合内容 576

蜀国新视野:宣汉县农业经营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嘉宾简介

李大烜,男,汉族,生于1974年1月,四川省宣汉县人,工程师,中共党员。1993年8月至8月,宣汉县凤鸣乡中心校初中任教,1997年2月至9月兼任中心校办公室负责人;9月调至宣汉县农机校并借调至宣汉县农机局办公室工作,11月任宣汉县农机校副校长;2月任宣汉县农业局产业发展股副股长;2月至今,任宣汉县农机推广站支部书记、站长。

自任县农机推广站站长以来,针对机插秧育秧环节技术薄弱,带领技术团队,上咨询专家,下拜民为师,外考察学习,内试验攻关。派技术员赴重庆垫江、广安岳池、广西柳州等地考察学习,从湖北引进精量播种器,安排技术员在明月乡大渔池村、双河镇石垭村蹲点开展试验示范。与农技、植保、种子等方面的专家共同研讨,共同优化提炼,成功探索出“13444”机插秧轻简化浆泥育秧技术,撰写的《机插秧轻简化浆泥育秧技术初探》刊登在第5期《四川农业与农机》杂志上,被达州市农业局列为重点培训推广技术。创新探索出了“公司+专业合作社”的企业模式、“大户+农户”的托管模式、“能人+农户”的互助模式及试点股权量化改革等新的体制机制。申报的“宣汉县盆周山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研究与应用”获达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宣汉县科技进步二等奖。

此外,还带领技术人员开展玉米油菜机械化直播技术试验示范。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四川省农机研究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合作,根据宣汉不同的地形、气候、土壤,引进不同的机型,分别在七里新芽村、南坝天车坝、峰城野鸭村、双河镇石垭村、樊哙镇高台村开展试验示范。通过引进试验、优化改进,玉米、油菜机械化直播技术试验示范也初步获得成功,筛选了一批先进适用的成熟机型和一批耐密宜机械化的新品种,总结的《丘陵山区玉米机械化直播技术规程》、《丘陵山区油菜机械化直播技术规程》基本成型。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大量青壮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外出,农民老龄化、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日益突出。农村土地呈现出“不愿种,无人种”的趋势,部分地方甚至出现撂荒现象,今后“谁来种田,怎样种田”已成为当前农业发展必须解决的现实课题。为此,宣汉县农业局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积极探索适宜盆周山区的农业新的生产方式及经营模式,特别是重点攻关盆周山区薄弱环节农机化技术,创新探索体制机制,积极引导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大力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为解决农村劳动力季节性紧缺及土地撂荒问题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这也是农业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 新型农业经营模式探索及效益分析

近年来,宣汉县重点攻关机插秧薄弱环节农机化技术,成功探索出“13444”机插秧轻简化浆泥育秧技术,突破了技术瓶颈,创新探索体制机制,初步完善了盆周山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在全县涌现出了一大批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及专业化服务组织。桂刚、袁军被市农业局评为度“达州市十佳种粮大户”,袁军成为达州市第一位“职业农民”。这也是我们推广机插秧短短三年工作的总结。

(一)新型农业经营探索的主要模式。宣汉县以机插秧推广为突破口,大力培育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强与种植大户、种植合作社的横向融合、互惠互利,全力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全县主要推行“四种模式”:一是“公司+专合社”流转经营型。通过流转土地,采取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实现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大学生桂刚毕业后回明月乡创业,创办了大渔村水稻种植合作社、桂刚家庭农场及丰收农机合作社,与其父亲的桂花米业公司联营,建成了达州市第一个集生产、烘干、加工、销售于一体,具有完整产业链条的家庭农场。流转经营500余亩,发展到700余亩,已在明月乡黄马村、万古村、平等村、大渔池村流转上千亩土地种植优质稻,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樊哙镇敬启才回乡创业,创办了进财家庭农场,流转580亩荒地种植玉米,自主改土,自购机具,基本实现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现在各地都出现了经营大户,我们重点就是从技术上、机制上帮助他们,特别是粮食规模经营后,他们深感规模经营离不开农业机械化,让我们看到农机化发展的春天即将来临。这个课题是我做的初稿,刚刚完成,也是我们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市委政研室上次实地调研后,特别对我们在体制机制方面的创新给予了肯定,就是上周四,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相对是很成熟的。我们这几年重点在机插秧薄弱环节进行了探索,从技术上、机制上越做越有底气。

刚才我介绍了流转经营型,下面介绍第二种模式:托管服务型,二是“大户+农户”托管服务型。农机大户与农户签订作业订单,为农户重点提供育插秧作业服务,并延伸服务到机耕、机防、机收等环节,其中机耕150元/亩,育插秧150元/亩,机收150元/亩。,胡家镇鸭池村袁军托管机插秧200余亩、今年扩大到300余亩,石梁村李磊托管机插秧300亩,全县涌现出一批从事农机专业化服务的队伍,大户能赚钱,农民也划算,实现了大户与农户双受益。我们总结的三个环节:三个150,这也是市委特别感兴趣的一种模式,我们总结经验,真正找到农机大户与农户的最佳结合点,那就是农机大户效益,农户很轻松也愿意托管,这将是我们以后主要要推广的模式。目前,已有人合伙自发组织,从事专业化作业服务。

下面介绍第三种模式,也是开辟新示范基地的主要做法:三是“能人+农户”互助作业型。主要发动当地有威望、能力强的能人带领农户投工投劳,互助开展育插秧作业,能人适当收取一定的管理费。清溪镇茶店村、君塘镇洋烈村、隘口乡龙华村、漆树乡长城村等均推行此种模式推广机插秧。技术上肯定要靠我们去蹲点指导,特别是育秧技术,其实第三种与第二种有点类似,只是收费要低得多,只要示范推广一年,第二年就不需要再去发动,他们都会推广的。所以,我们在相关支持上,重点也放在第一年示范上,所以,我们在相关支持上,重点也放在第一年示范上,几个地方都组织本乡镇的现场演示培训会,有各村的村的负责人、种粮大户参加,效果反响很好,大家对新技术都十分感兴趣。

四是试点股权量化改革。在七里乡新芽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区,发动社员土地作价、出资入股、技术入股、带机入股以及财政支农资金购买农机具量化到社员,扶持建设新芽农机合作社,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目前入社社员114户,托管土地500余亩,建立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核心示范区,第四种模式,也是我们推进农机社会化的终极目标,这是财政给我们的课题,也就是农机社会化服务,可不需要政府的引导与支持,他们都会去做,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估计还有个过程,因为从事农机社会化服务,只单购买农机具就要大笔的投入,前期肯定需要政府的引导与支持。目前,我们帮助专业合作社选型配套先进适用的农机具。除农机购置补贴外,还通过项目累加补贴,实际社员投入不是很多。通过我们引导,已经开始正常运行。

这四种模式中,前三种是切实可行的,我们分别对这几种模式进行了跟踪调研,对他们的效益进行了分析。

(二)新型经营模式效益分析:一是流转经营型,如明月乡桂刚家庭农场,去年流转经营700余亩种植优质稻,主要生产、加工中高端大米,已成功申报“绿色食品”认证,生产的优质大米市场价达8-10元/公斤,每亩净收入在2000元左右,生产的优质大米还脱销。农户除每年每亩有700元的土地流转租金,农民还可到该农场或就近务工,较农民自己耕种,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这也是我们流转经营型一个成功案例。今年,他自己投入购买了95马力的拖拉机、6行乘座式插秧机,还准备新增一套烘干设备。表明实现机械化,走中高端路线,他已经有收益了,不然他不会这样舍得投入的,这也让我们看到机械化在规模经营上的突出作用。二是托管服务型,如胡家镇鸭池村袁军家庭农场,除自己经营了110亩(含亲朋好友外出后委托种植面积),还就近为农户托管经营了200余亩,仅育插秧托管作业服务收入为1.5万元左右,加上机耕、机防、机收作业服务,以及落实省、市、县相关补贴,单季收入在5万元以上,比在外面务工强,风险也很小。农民可全托管或单个环节托管,由于劳动力成本攀升,机耕、育插、机收等单个环节就可节约用工成本150-200元,按全程托管计算,可节约用工成本500元左右,托管后农民只需加强后期田间管理,轻松实现高效种田。这也是引导支持的农机大户,主要开展作业服务。去年县委县政府组织召开了一个机插秧现场会,当时展示的就是这种模式,完全尊重农民意愿托管,今年现场旁边就有不愿机插秧的,结果今年农户都托管了,表明农户由半信半疑到相信了。所以刚才我提的终极目标,要走的路还很漫长。三是互助作业型,主要在育插秧薄弱环节推行此模式,仅育插秧环节可节约用工成本150-200元/亩左右。通过实地测产,以及入户调查,确实机插秧能增产,这也是示范过的地方愿意托管的真正原因,除了节约用工成本外,增产也是另一个因素。刚才我介绍了我们探索的这几种模式及效益分析,都是实地调研后收集的相关数据,从这几年示范推广的情况来看,也存在着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有技术上的,有资金上的,有自然因素的,有现行土地经营制度方面的。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大型农机具价格普遍偏高。目前,大家已认识到,没有农机化,也就没有粮食的规模经营。从技术层面看,水稻生产耕、育、插、防、收等环节的机械都十分成熟,为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提供了装备和技术支撑。更可喜的是,全县涌现出一批有知识、有见识、有胆识的大学生、经纪能人等新生力量从事农业生产。他们大胆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模式“四新”技术,成为推进全县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中坚力量。从调查中发现,无论是从事托管服务,还是流转经营,均需配齐耕、育、插、防、收等环节先进适用的大中型农机具,以及配套建设机库棚、烘干、仓储等场地和设施设备,投资需上百万元。除去农机购置补贴外,农户仍需投资很大一部分,利用周期较短,回报周期长,投资与一般的种粮农户收入不成比例,从而影响农民购买大中型农机具的积极性,影响到农民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积极性。 这个就要请我们领导专家,多从政策层面争取一定支持,若有相关的项目支持,会推进得更快。需要大家帮助多呼吁。第二个,就是现行的土地经营制度,土地细碎化制约了农机化作业。

(二)现有土地经营制度不适应。受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全县田地普遍较分散,地块又小,加之现行单家独户的农村土地经营制度,人均水田不足1亩,且分布在不同的田垅,部分大田也被人为细化,除高标准农田区域及平坝浅丘区外,大部分田块机器下田作业十分困难,土地细碎化不利于大中型机械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大多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种植习惯选择品种和生产时间。现有的农村土地经营制度以及田间机械化作业条件,很难适应高效的机械化作业,成为制约农机化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也是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的最大障碍。包括我们现在高标准农田改造,按面积返还给农民,但仍有部分田块在返还时细化了,如果将农机化发展、土地规模经营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配套工程就会好多了。前段时间市县人大专题调研农机化时,我已做了建议,在解决“谁来种田,怎样种田”,无疑机械化的作用会更加突出。

(三)农业经营抗御风险能力弱。近年来,宣汉县频发极端恶劣天气及各种自然灾害,目前农业“靠天吃饭”的现状还未真正改变。种粮大户及生产经营组织还存在着各种顾虑与担忧,特别是规模经营上百亩、上千亩后,担心受天灾、虫灾、病害等自然灾害影响后颗粒无收,血本无归。托管服务风险相对较小,但在育秧过程中同样担心受异常天气影响,如今年就遇到“倒春寒”,秧苗受到冻害后,部分地方出现了黄苗、死苗。而农业季节性强,一旦遇到不可挽回的损失后,农机大户不但面临没有收入外,还将陷入民事纠纷。农业生产抗御自然风险能力弱成为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后经营业主的心理障碍。自然灾害一直是我们农业生产最大的天敌,特别是规模经营后,风险更大,不可回避,目前了解的好像只有农业政策性保险,若仅有此项政策,仍不能消除种粮大户、农机大户的后顾之忧,所以,这也是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后,无论是流转经营,还是托管服务,他们最大的担忧和顾虑,恳请各位领导专家多从政策层面解决影响农业发展深层次的问题。说句不该说的实话,解决“谁来种田,怎样种田”,必须依靠机械化,而事实上农机化却没有相关的项目作支撑,仅有农机购置补贴,而农机购置补贴项目的政策性要相当强的,真正得实惠好像也没完全在农民,所以,从统计数据反映出的年年增产,从国家战略的层面需要重新审视了,针对刚才提出的问题,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对策及建议,请各位领导专家把关,多提意见。

三、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对策和建议

(一)推进农机农艺融合,为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提供技术支持。目前来看,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相对比较成熟,但机械化育插秧仍是薄弱环节。已在胡家、双河、明月等12个乡镇28个示范点扩面推广5000余亩,但推广面积仍很少,全县育插秧绝大部分仍靠人力为主,水稻种植效益仍很低。而机插秧好坏的关键在于育秧。宣汉成功探索出的“13444”轻简化浆泥育秧技术,基本突破了盆周山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技术瓶颈。建议:农业部门要深度推进农机农艺融合,进一步深入试验熟化,力争集成一套适宜机插的低成本、轻简化的育秧技术,为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提供技术支持。我们总结机插秧能迅速成功推广,确实关键在育秧技术的突破,现在农民都喜欢种“懒”庄稼,越轻松,越简单,收成又不受影响,他们接受得就越快,我们在原来的基础上,今年继续试验熟化,除了育秧田冬前培肥外,还在做厢时抓住几个环节,现在基本上不需再追肥了,育秧更简单,老百姓更欢迎,插秧机械是非常成熟的,不过国产的不敢恭维。去年我们在一个乡镇示范推广,用国产机插秧,漂秧、倒伏、伤秧,老百姓不让我们插了,后来我们重新调了一台机械去,效果特别好,老百姓才让我们继续插。

(二)加强技术示范培训,为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人才支持。要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模式,依托“四新”技术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一是强化院县合作。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校紧密合作,定期选派一批县乡基层农技人员、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及专业合作组织法人赴农业科研院校培训,培养一批“本土专家”,促成最新农业科研成果落地试验,建立良好的院县联动互动的工作机制。二是加强示范培训。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深入田间为新型经营主体培训耕、育、插、防、收等各环节机手,召开现场演示观摩会,蹲点指导技术,培养一批会操作、懂技术、善经营的农业实用技术人才。

(三)加大引导扶持力度,为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提供政策支持。要实现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就必须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需配齐耕、育、插、防、收等全程生产的大中型农机具,以及配套建设机库棚、烘干、仓储等场地和设施设备。经营主体投资较大,回报周期长,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扶持,特别是要加大机插秧等薄弱环节农机化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一是成立全县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县委农办、财政局、农业局、水务局、交运局、国土局、扶贫办、以工代赈办等相关部门,以及示范推广相关乡镇负责人为成员,加快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年度推广实施方案,切合实际向各乡镇下达推广任务,定期召开现场会、推进会、交账会;二是县政府应加大本级财政投入。县上应将农机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载体,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为农机化发展的重点,集中力量推广机插秧技术。每年将机插秧示范推广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分年度、分区域,根据作业负担量,通过财政累加补贴、争取金融信贷支持,帮助种粮大户及经营服务组织配置所需的大中型农业机械,并将育秧软盘、播种器、试验示范、技术培训、作业补贴等列入补助范围,除了农业政策性保险外,政府还应与农业保险机械合作,探索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经营性保险,加快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为稳定粮食生产提供必要的保障。(三)加大引导扶持力度,为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提供政策支持。要实现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就必须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需配齐耕、育、插、防、收等全程生产的大中型农机具,以及配套建设机库棚、烘干、仓储等场地和设施设备。经营主体投资较大,回报周期长,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扶持,特别是要加大机插秧等薄弱环节农机化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一是成立全县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县委农办、财政局、农业局、水务局、交运局、国土局、扶贫办、以工代赈办等相关部门,以及示范推广相关乡镇负责人为成员,加快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年度推广实施方案,切合实际向各乡镇下达推广任务,定期召开现场会、推进会、交账会;二是县政府应加大本级财政投入。县上应将农机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载体,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为农机化发展的重点,集中力量推广机插秧技术。每年将机插秧示范推广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分年度、分区域,根据作业负担量,通过财政累加补贴、争取金融信贷支持,帮助种粮大户及经营服务组织配置所需的大中型农业机械,并将育秧软盘、播种器、试验示范、技术培训、作业补贴等列入补助范围,除了农业政策性保险外,政府还应与农业保险机械合作,探索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经营性保险,加快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为稳定粮食生产提供必要的保障。这也是我们作为农业主管部门,要积极为新型经营主体规模经营思考的问题,从政策层面给予适当支持。

最后一个建议:就是建立服务组织的问题。

(四)创新探索经营机制,为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提供服务支持。鼓励发动种植大户、农机大户以及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发展多种成分并存的专业化经营服务主体。政府应加强引导,借鉴省内外先进经验,制定落实优惠扶持政策,引导成立新型经营服务组织、协会等,帮助他们成为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主力军,推行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作业的模式,向农户提供耕、育、插、防、收等专业化、社会化作业服务。大力推广 “企业+专业合作社”流转经营型、“大户+农户”托管服务型、“能人+农户”互助作业型,以及试点股权量化改革等成功模式,让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在专业化服务中成长壮大,成为名符其实的职业农民,推进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紧缺及土地撂荒问题,为盆周山区现代农业发展贡献力量。

我们现在主要推行的就是前三种模式,推广也是非常好的,今天在论坛里班门弄斧了,更好的是想听听各位领导专家的意见,帮助我们更好地做好这个调研课题,这是达州市委政研室委托我们做的课题,听说将会作为农业深化改革探索的重要内容,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请先登录后才能复制内容

注册 登录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1 评论

  • 雪落汐湄

    雪落汐湄

    这篇文章真是给了我新的视野!蜀国的农业经营模式

    2024-05-01 16:35

客服 客服 VIP 关灯 顶部

扫描或通过加QQ号3024107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添加好友

周一至周五 10:3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