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首页 > 综合内容 > 木兰乡小寨村下的黄陂大农业探秘

木兰乡小寨村下的黄陂大农业探秘

农信网 2024-02-23 07:02:18 综合内容 726

木兰乡小寨村下的黄陂大农业探秘

“从木兰乡小寨村黄陂大农业” 木兰乡小寨村位于湖北省黄陂区,这片土地上,黄陂大农业蓬勃发展。小寨村是黄陂区农业改革的典型代表,这里的农民们积极响应政府的农业政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他们在土地利用、农业技术方面进行了不断的创新和改革,推崇科学种田、规模经营。小寨村面积虽小,但是农业生产却十分丰富,小麦水稻、杂粮等农作物丰收,畜牧业也逐渐兴旺。同时,小寨村积极发展农村旅游业,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索田园风光。这里的农业成就不仅丰硕,更展现了黄陂大农业的新面貌,为当地乡村振兴和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 | 图:潘安兴

这些年来,很多农民进城经商务工,农村出现空壳化,大片农田抛荒。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谁手里,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土地复耕,成为视觉中的特别镜头。

黄陂区木兰乡小寨村,悄然发生着变化,似有先知先觉。小寨村位于木兰乡西北角,坐落在大陈潭河丘陵拥抱的一带盆地之中,紧毗柿子树店,距木兰乡中心城镇约8公里,全村有13个村民小组,303户,1046人,有水田930亩,地580亩。

很长一段时间内,小寨村的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村里的田地几乎全部荒芜,杂草丛生,很多人忧心如焚,在现实面前,却十分无奈。

乡党委、政府更急,通过农业服务中心牵线搭桥,请来钟祥种田能手金国权,以土地流转的方式,村两委协调,与农户达成口头契约,每亩给100~200元土地使用权转让费。沿河畈的300多亩田,基本上由他耕种,荒凉的田野有了生机。

金国权大约年届五十,属于中生代种田能手,农业实干家。他们夫妻俩都很吃苦耐劳,起早贪黑,顶着日晒雨淋,在田野耕耘。他们很讲信用,也能热心帮助人,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遇上干旱,河里没水时,有人出来讲公道话,将塘里的水放出来,保粮要紧。

大面积的一展平畴,便于机械化打田操作。他们有2台大型农作机械,还配有收割机、抽水机、喷雾器打药机等。忙时,他们邀请家乡的兄弟们,帮忙打理突击一下,打田、播种、施肥、灭虫、收割等相关农事活动。

改变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模式,向大农业转型,面临着改革再出发。在平畈地区的条块框框,人为的田埂樊篱屏障,严重地阻碍着大农业的发展。这种陈旧的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打破几十年的常规,向着大农业一盘棋,高起点,大布局的集约化、信息化、机械化、自动化、产业化进军。悄然预示着土地经营模式与农业体制新一轮变革。

农户对传统种田与现代种田作了比较:机械打田速度快,效率高省力省工。撒播省去了一遍办田省去了扯秧栽秧,缩短了农时,快速赶上了季节与气候。撒播的种子,抗旱抗虫能力强,还比较节水几方面的优势。据老农说,撒播种子疏密不匀,转青比传统的手工栽秧来得慢些,出谷颗粒没有栽秧饱满。如果用上插秧机进行大面积栽植,那就弥补了这一不足之处。

种田的农民也算了一笔账:一亩一季收稻谷大约1200斤左右,每斤收购价1.20元,亩产价值约1400元,除去种子、化肥、农药、抽水等400~500元,实际收入近1000元,就是劳务费用。

一季稻谷生长期100天左右,双季稻200天左右,按上面的亩产量计算,种上25亩以上稻谷,才能抵得上一人一年打工收入。而第二轮土地承包,即使10口以上之家,也不过5~6亩田,满打满算,也不过14000斤左右,一年下来不超过20000元。

黄陂历来人多田地少,平均下来每人不足五分田,也就是半亩田,富余劳动力多。黄陂的田地,难以承载供养的人口,九佬十八匠,是过去谋生的出路。

在人民公社时代,大家捆在一起,经常分流一部分青壮劳动力兴修水利工程,外出搞副业,向生产队交钱计工分。到联产承包,涣散又回到了原点。人们自找出路,各奔前程赚钱去了,却无人种田,这种现象延续了一二十年。

田地长期抛荒,野草杂树丛生,田地沙漠化、板结化、盐碱化。难以种植的生硬田地,成了烫手山芋。不如将有经营权让渡别人,多少还可以收两个钱,将来自已种是熟土,也方便些,何乐不为?

走集约化发展道路,改变单打独斗、孤军奋战的局面,村两委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达成共识。4月,村两委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形成决议,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

按照会议精神,购置农业机械,全程为回乡种田创业者服务。广泛发展会员,投入到整合现有土地资源,充分运用村域范围内的自然资源,大力推进村种植、养殖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伊始,新型冠状病毒突然来袭,特殊情况下,非常困难面前,他们并没有停止前行的步伐。他们逆行在疫情的阴霾中,按照既定目标,如期推进。雷厉风行地开垦荒田200多亩,平整荒地100余亩,规划种植优质水稻、油茶,实现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并举。

针对10余年乡村农产品加工的薄弱环节,建立加工厂,复苏久违的配套成龙的加工链条。将稻谷加工成优质米;油菜、油茶加工成优质食用油,逐渐打造成品牌,进入销售市场;将米糠、油饼反馈到养殖饲料中,形成种养业的良性互动,循环经济收到见竿见影的效果。带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就近就业,增加村民的收入。盘活村级集体经济,壮大集体的经济力量。

青壮年看到在家种田的希望,跃跃欲试,争尝第一口苹果的味道。蔡胡家湾胡长国、胡建文分别种了4~5亩田的一季稻,他们采用机械耕作、人工栽秧相结合的办法,种好试验田,探索出成功的路子,再逐步扩展。胡德位老人也种了一石多田,二老釆用传统的耕牛犁耙,人工栽秧,儿子胡和平不时回家帮个忙。

公路两侧的田地上,随处可见油菜、花生、黄豆三大经济作物,轮茬着沿线一道又一道的流动风景。油菜花开的季节,金灿灿在田园的诗画中;花生、黄豆小家碧玉吐蕊着暗香,温馨着原野的氛围。

花生是油料作物的大宗,村民们种植着漫山遍野的花生,成串着兴隆发达的寄寓。它的种植面积,与水稻丝毫不相上下。到了收获季节,每家榨花生油可达100~200斤,让人羡慕不已。花生油飘香在一个个湾落,沉醉了多少人!

山地红苕历来是主粮的补充,是粮食家族的重要成员。它种植面积广,适应性强。苕叶碧绿在荒原,给空余的土地披上季节的新装。现在每家每户仍然种苕,作为调口味的农副食品,还用于打苕粉,辅佐着菜肴。大面积的种植,成为农家绵延的传统产品。

村中留守的青壮年农民,运用季节间隙,种植西瓜30~50亩左右,抢占农村消夏副食品市场,方便周边农村消费者的要求。通过这项种植作业,增强了地力,提高了家庭收入。

小寨村复耕的苏醒,是黄陂600多个行政村的个案,黄陂农业的一个特写镜头,记录着发生的变化。

美丽乡村建设,在黄陂拉开了帷幕。沉寂多年的乡村,开始热闹起来。

改变松散的经营模式,向大规模化生产集中,形成合力的辐射效应。,黄陂全区已经流转土地面积104万亩累计发放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107笔,金额5.57亿元,贷款余额4.16亿元。

据黄陂区农业部门统计,全区共完成种植面积221.5万亩,打造优质水稻示范基地2.5万亩。开展绿色高产、绿色农家肥、绿色纯天然农药示范基地10余万亩。完成27家农产品技术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新增有机蔬菜、两茶、花卉苗圃种植面积达10万亩以上。实现20余家农业合作社、30余家专业农场顺利提档升级。完成42.5万亩“两区划定”数据录入建库工作。

构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农民受益,合作共赢”的市场运作模式,盘活农村闲置农房。以来,《长江日报》集团组织两场大型“市民下乡,走进黄陂”的对接推荐活动。新闻媒体分批推介适合下乡的村湾名单,引起广泛关注。

采取一系列措施,让活动目的落地生根。委托南京地呱呱公司,在黄陂采集录入信息8000余条,农庄信息526家,在武汉三乡工程网微信小程序上线。

活动收到预期效果。王家河胜天村,引进北京金元公司租赁空闲农房21栋,经过改造装修,提升为乡村高端民宿。祁家湾西新村,引进天润公司,先期投入1.17亿元,启动水墨方斗湾美丽乡村建设。李集上古寺村,请回能人江宗明,租赁空闲农房30余栋,结合景区建设,打造豆腐美食文化主题特色村,开拓乡村旅游新亮点。

,配合世界军运会,实现岱黄高速、木兰大道、长塔公路连绵带的建设,大手笔拆迁沿线人户少的湾子,向聚落集中化、社区化转轨。让农民迈入了宜居环境,更适宜于生产生活。

至,全区已经建成20多个美丽乡村,串点连线已经初具雏形。美丽乡村建设,与“四三行动计划”紧密结合,整体推进乡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升级,为打造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田地呼唤着全方位、深层次的变革。随着国家一系列三农惠政出台配套,各级地方政府落实中央大政方针的举措,新一轮农村建设如火如荼,方兴未艾。种田的生机与活力,正如初升的朝阳,开始了新的一天。中国由传统的农业大国嬗变为农业强国,迈步新长征,踏上新旅程,书写新一页!

6月6日,我写了一篇《管子重农成就春秋霸业》的文章,提出了农民万岁,种田万岁,粮食万岁,农耕文化万岁四个口号,也是四个理念。旨在诠释农民是最伟大的群体,种田是永不过时的职业,粮食安全是国家的重要保障,农耕创造的文明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

耕辈世代在农村耕耘,在我身上流淌着乡土中国的热血。知青岁月与乡土的拥抱,难以忘怀的桑梓情结。中国文化在乡村民俗风情的浓郁,特别是抗疫期间山居的安全,提供了难得的对农村生活的体会机遇。留下这方面的文字,作为对古稀的纪念,落叶归根的陈情表,应该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

把文章写在大地上,写在田野中,写在与农民同呼吸的声音中,写在农村的新观察之中。带有泥土的气息,这样的作品,才接地气,能够得到更多的人认同,这样的作品,才有生命力。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就是永恒。

(本文得到黄陂区农业局张和平主任、小寨村易宏建书记的帮助,提供相关资料,一并衷心感谢!)

(投入请至:admin@)

本文作者潘安兴授权印象黄陂发布

关于作者潘安兴,自号木兰山樵,1949年10月11日出生。湖北黄陂人。当年老三届,经历知青上山下乡,招工进厂,下岗打工,招聘政府机关工作。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武汉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中华大家庭赋》,作品曾获全国《钰山赋》二等奖。

请先登录后才能复制内容

注册 登录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4 评论

  • 南山斗仕

    南山斗仕

    对农业有浓厚兴趣的我,一定会去黄陂大农业探秘,了解更多关于农业的知识。

    2024-02-23 08:04

  • kimi★小志

    kimi★小志

    看到这个话题就让我想起小时候在乡下玩耍的场景,希望大农业能够为乡村振兴做出贡献。

    2024-02-23 07:48

  • 放 空つ

    放 空つ

    真希望能够有机会参观黄陂大农业,这样可以近距离感受农村的生活和农业的发展。

    2024-02-23 07:33

  • <﹡>

    <﹡>

    这个大农业探秘一定很有意思,能够了解到农业的发展历程和现代农业技术。

    2024-02-23 07:17

客服 客服 VIP 关灯 顶部

扫描或通过加QQ号3024107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添加好友

周一至周五 10:3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