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首页 > 畜类 > 养猪 > 规模猪场饲养中猪业的防疫重点

规模猪场饲养中猪业的防疫重点

农信网 2023-12-18 04:43:01 养猪 791

规模猪场饲养中猪业的防疫重点

目前病多,难治是通病,采用“防止疫病从外界传入”和做好猪场内部管理相结合的理念与实践,对预防与治疗裨益非浅。同时面对众多疫病的免疫,应该从基础免疫开始,结合自己的场子和当地的情况,做好免疫检测去免疫!

我们的养猪业是在“防止疫病从外界传入”的不绝于耳的咛咛忠告声中发展的;养猪人对进场踏脚消毒,紫外线消毒,乃至沐浴更衣等“防止疾病从外界传入”的措施习以为常;更是对近十多年兴起的“防止疫病从外界传入”的新措施――“生物安全”也深信不疑,纷纷将猪场搬到没有人间烟火的地方。进门踏脚消毒换鞋,再紫外线消毒更衣,乃至沐浴更衣;饲养员与兽医人等如同与世隔绝般生活在不食人间烟火的荒茅之地,这就是我国养猪业“防止疫病从外界传入”措施的真实与理想的写照。遗憾的是人们践行了几十年,疫病防止了吗?非但没有防止,病种越来越多,死亡率越来越高,猪越来越难养。这是为什么?

1、猪与相关的病原微生物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相对共生成为主流

1.1 许多与猪相关的病原微生物由原来的绝对寄生(绝对致病)变为相对寄生或共生(相对致病)。例如猪瘟病毒在几十年前是绝对致病的,呈典型的急性病理过程。随后慢性病例增多,至今,几乎难见典型急性病例;随着猪体的适应与弱毒株的出现,猪瘟病毒与猪体共存的带毒现象越来越严重,越来越普遍。蓝耳病病毒的猪场污染率达90%,据官方统计,2007年一至五月我国蓝耳病的发病数不足五万头,发病率约为万分之一,足见蓝耳病病毒总体上以与猪群处于共生的稳态中。新近研究表明,引发胃溃疡与胃癌的幽门螺杆菌会分泌一种物质,能延长感染细胞的寿命,使致共处稳态,难为药物消灭。 这种病原微生物与猪群的关系的变化,让我们在猪业生产中能够看到本来是广为流行的猪流感,传染性胃肠炎,猪口蹄疫等只发生于几个栏,或一栋猪舍,然后嘎然停止传播,而难以见到以前的大流行。

1.2 系统论与生物进化论告诉我们:只要有猪,猪群中就有相关的病原微生物存在,并且随着系统的进化,猪群中病原微生物会越来越丰富多彩。我国没有实行种猪扁桃体活体采样荧光抗体检测猪瘟病毒阳性淘汰制,因此猪场内存在猪瘟带毒猪的现象应是极普遍的;血清学检测表明圆环病毒,蓝耳病在猪群中的阳性率在90%以上;至于那些本来就存在于猪的上呼吸道、消化道的病原菌,例如副猪,大肠杆菌,传染性胸膜肺炎等就更是附猪而存;无序的大量从国外引种,使我国猪群成为万国猪病的大汇展。应该说我国猪群是集相关病原微生物之大成者。

[NextPage]

1.3 笔者在近年几十场次的接诊中,见到了链球菌病、猪瘟、伪狂、蓝耳病、巴氏杆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传胸、附红细胞体病、支原体肺炎、大猪梭菌性肠炎、传染性胃肠炎、衣原体病、球虫病等,都无法找到从外界传入的证据;连SI也是如此,在一个猪场,一天内席卷一栋保育猪舍(300余头),又突然停止,过了一个多月,又突然发生于中猪舍,只波及十余个猪栏。B.C.Easterday等人在“猪流感”一文中指出:若干年来,推测带毒状态保存了SIV,造成动物间流行。。

Sergi Bruguera等人在2007年的第三届亚洲猪病学会论文中指出:猪流感更像一种地方流行性疾病。还指出:在仔猪转移到肥育舍之前,往往呈现SIV阴性反应,而在八周龄后,猪转移到肥猪舍后就会发生血清学反应变化。这个迹象清楚的表明SIV仍然留在育肥猪舍。Tomoyuki Tsuda等人指出:在亚洲许多国家该病(指HC)依然呈地方流行。J.C.Yao等人在调查中国45个猪场,2283份样品后指出:后备母猪是PRRSV的主要来源,无论在同一猪群中有没有具有传染性的母猪存在,PRRSV都可以在不同的饲养群间循环,这就使病毒在猪场中持续流行。上述事例与论述都支持这种论断。

1.4 许多猪场有良好的生物安全环境,坐落在周边几公里乃至十多公里无人烟的地方,但未逃脱疫病的肆虐。这也反证了上述论断的正确。

1.5 既然绝大多数原微生物原本来就存在于中国猪群中。那么现今仍然只强调“防止疫病从外界传入”的观念是否有失偏颇?这种观念可用来指导猪场的引种,但对已经连续生产,不再引种的猪场就会发生指导观念上的误导,从而忽视了引发场内疫病流行的必然因素。这或许是近年疫病肆虐悲剧的原因所在。尽管猪群内存在各种病原微生物,许多病原微生物还有免疫抑制作用,但并不意味着发病。如果猪场内同时存在疫病发生与流行的必然因素,那么,疫病的发生与流行将是必然的,只是时间上迟早的问题。

2、 猪场内存在疫病流行的必然因素

2.1 猪群本身的因素。现代基因型猪,因为强烈的单项选育,生产水平更高,同时意味着新陈代谢更为旺盛;而新陈代谢水平的提高是需要更活跃的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与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支撑,需要更强大的氧化酶系统支撑。在这些系统活跃的同时,会对免疫系统产生多环节的抑制,会产生更多的自由基,引起自由基损伤,这无疑给现代基因型猪群带来了相对虚弱的体质内因。缺乏适量运动等远离猪自然习性的工厂化生产模式,使种猪的心脏与肺脏不能与肌肉的生长同步发育,加剧了这种弱体质的发展趋势。

[NextPage]

2.2 周围的环境应激是猪场内疫病流行的必然外因。

2.2.1 深刻认识多种环境应激的综合病理效应。集约化养猪的全过程均存在多种环境应激因子,对猪群的负面影响决非单一环境应激因子那样简单,其综合病理效应不能随某一环境应激因子的消除而消除,因此在养猪生产中一定要重视这种综合病理效应对猪群的影响。例如夏季慢性热应激与吸血昆虫、霉菌毒素的综合病理效应;冬季保温棚内尘埃、有毒气体、霉菌毒素、高湿度与高密度的综合病理效应。因为存在综合病理效应,其诱发疫病流行的作用比单一应激严重得多,诱发疫病流行的几率也大得多。

2.2.2 重视多种环境应激上的四维效应。由于多种环境应激因子有时间上的持续性,因此具有四维效应、即具有时间上的积累致病效应。例如,小于10个毫微米的尘埃能在空中漂浮十多小时,并随时间的延续吸附更多的病原微生物与有害气体,容易积累达到致病量;如果不消除,会不断刺激猪体,产生慢性应激的积累效应;没有安全玉米的事实,使其微量霉菌毒素会在不断的采食中积累,造成持续的免疫抑制与损伤。四维的慢性应激会导致猪体持续的高水平血糖皮质激素,使猪体每分每秒都处于应激状态中,从而减少循环中淋巴细胞44―55%,抑制巨噬细胞对抗原的摄取与处理,破坏有免疫原性的淋巴细胞,抑制抗体形成,加速抗体的破坏;还能激化异常自由基反应,从另一环节上抑制免疫功能。 笔者见着太多这样的环境应激引发疫病流行的病例。在产房体况极其良好的仔猪,23日龄断奶,转入有保温棚的保育舍。由于存在并群应激,高密度与恶劣空气的应激,霉饲料的应激等等,在转入3天左右发生咳嗽,7天左右发生喘气病例,随之波及1/3-1/2猪群,治疗效果差;送检多可检出PCV2,PRRSV,Pmc,S.S,HPS等等(因为它们本来就存在在猪体内),并冠以“混合感染”的诊断。采取移走病猪,减少密度,每天细粒喷雾两次,减尘消毒等措施,几天就控制了病情,移出的病猪部分不治而愈。近一年半,笔者接诊近六十场次,只见到五个蓝耳病病案,一个案例为接种进口活疫苗引发,其余四例均为高度霉变饲料诱发。

请先登录后才能复制内容

注册 登录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6 评论

  • 邢帅教育7621

    邢帅教育7621

    猪场的防疫措施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共同保障食品安全。

    2024-01-13 09:35

  • 紫筱

    紫筱

    希望猪场能够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做好猪业的防疫工作。

    2024-01-09 00:46

  • 瞬卍无影CBH

    瞬卍无影CBH

    猪场应该注重疫苗接种,提高猪只的免疫力。

    2024-01-04 15:58

  • 天聆秋心

    天聆秋心

    疫情对猪业造成的损失很大,希望能够尽早遏制疫情的传播。

    2023-12-31 07:09

  • 蓝鸟的美丽

    蓝鸟的美丽

    希望猪场能够加强规模化防疫措施,确保猪的健康状况。

    2023-12-26 22:20

  • 2996860726

    2996860726

    猪业的防疫工作非常重要,有助于保障猪场的生产安全。

    2023-12-22 13:31

客服 客服 VIP 关灯 顶部

扫描或通过加QQ号3024107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添加好友

周一至周五 10:3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