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首页 > 畜牧养殖 >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危害及其防控措施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危害及其防控措施

农信网 2023-11-09 05:35:01 畜牧养殖 744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危害及其防控措施

自1932年Doyle在印度首次报道了附红细胞体病以来,随后在全球范围内从仔猪到怀孕母猪都发现了附红细胞体。在我国,许耀成等(1982年)首次在江苏南部红皮病病猪血液中查到了猪附红细胞体之后,该病已在全国内蔓延。机体感染附红细胞体后,不仅导致生产力下降,乳、肉产量减少,更严重的是感染了附红细胞体的猪免疫力下降,为其它病原体的入侵打开了绿色通道.引起严重的临床症状及死亡.给广大畜牧业生产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养猪业的发展。

1附红细胞体的流行病学

1.1宿主

多种动物对附红细胞体都具有易感性,目前猪、绵羊等动物的阳性率几乎达到l00%。患附红细胞体病猪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无临床症状.在抵抗力降低时,可出现贫血、黄疸、发热三大症状。不同年龄和品种的猪均易感,仔猪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

1.2传播途径

目前,对猪的附红细胞体的传播途径还不是很清楚。由于附红细胞体寄生于血液内,因此推测本病的传播与吸血昆虫有关,特别是猪虱,猪虱通过摄食血液或含血的物质,如舔食断尾的伤口、互相斗殴受伤伤口等直接传播;污染的注射器及用来断尾、打耳号、阉割的外科手术器械也可传播:胎盘传播该病。目前也已通过试验获得证实,张伟清等还证实附红细胞体病亦可经消化道传染。

1.3发病特点

1.3.1猪群中隐性感染率很高

据有关研究报告显示,猪群中附红细胞体隐性感染率高达90%~95%,是主要的传染源。许多农户就是由于引进了隐性感染的种群,当饲养管理不良、营养水平低下、气温发生突变,或并发其它疾病时,引起血液中的附红细胞体数量增加,而诱发本病的发生。发病耐过猪只能长期带菌.成为传染源,表现出持续性感染,致使本病在猪场长期存在,难于净化。

1.3.2发病多以慢性型为主

当前,猪群中发病形式已由过去急性暴发型转为慢性型为主,病猪体温一般不升高(混合感染者除外),多表现为黄疸、贫血、皮肤苍白、皮毛粗乱无光泽、消瘦、精神沉郁、食欲减退、肩背部毛孔出血、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有的皮肤发紫或全身发红、尿呈黄色、拉稀等。育肥猪生长缓慢,成为僵猪。

1.3.3对繁殖猪群的影响

妊娠母猪可见流产、产死胎和弱仔,流产率可达50%左右。产后发病的母猪表现为少乳或无乳、断奶后不发情,配种返情率可达40%以上。

1.3.4继发感染增多

附红细胞体可大量破坏红细胞,使红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免疫黏附活性、清除体内抗原异物与免疫复合物的功能遭到破坏,导致机体免疫功能降低,继发感染增加。在临床上常见附红细胞体病与猪瘟、蓝耳病、伪狂犬、圆环病毒Ⅱ型混合感染,链球菌、猪副嗜血杆菌等继发感染,诱发猪无名高热和呼吸道疾病综合症等,造成哺乳仔猪和保育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当出现继发感染时,哺乳仔猪的发病死亡率可高达90%,断奶仔猪的发病、死亡率高达20%。

2附红细胞体病的危害

2.1影响猪接种疫苗后的免疫应答

从理论上分析,猪体的网状内皮系统由于营养物质供求不足和代谢产物不能及时运走而功能降低。使接种疫苗后应答反应中生成的免疫球蛋白(或称抗体)的滴度降低。

2.2影响猪的生长、发育、繁殖和育肥

怀孕母猪患有附红体,可通过胎盘进入体内,使胎儿在腹中非正常死亡,或呈弱仔产出,或产出后3~10天左右发生腹泻下痢。生长、育肥猪在110天或130天左右(可能与红细胞的寿命有关),一遇应激反应,即激发亚急性附红细胞体病,从而掉膘或延长育肥期。感染公猪精液的质量差、数量少,导致性功能减弱或降低,最后失去授精能力。感染哺乳母猪乳汁稀薄,质差量少,停止哺乳后,使卵子的发育受阻,发情期推迟.或者假发情、不发情等,以此,可列入猪繁殖障碍病之列。

2.3诱导或并发其它传染病

一种在基层被称之为“混感高热”的病症。猪的体温可达41.5℃左右,通过化验室诊断,多为混合感染,主要为猪瘟病、蓝耳病、伪狂犬病、圆环病毒Ⅱ型等病毒性疾病和链球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大肠杆菌病等细菌性疾病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与附红细胞体病混合感染,它们之间互相影响.共同使猪发病。

2.4对生物食品安全的危害

长期感染附红细胞体的猪临床上多呈亚健康状态,潜伏期为3~5天:新感染附红细胞体的猪,潜伏期为l5天左右,对生产无公害的猪肉和生物食品安全的危害极大。

2.5附红体的生活史暂不明确.新的危害性可能发生

目前已知附红体可寄生在人和兔、牛、羊、马、骡、驴、骆驼、狗、鸡、鼠、猫、狐等动物的红细胞上,但出现临床症状的只有猪、牛、羊、犬及狐,它们之间暂没有发现明显相互传染的现象。附红体是否有主型的不同?还是亚型的区别?是否通过易感动物反复继代后发生变异、重组等现象,而使其它动物和人出现临床症状等等尚是未知,有待于同仁们共同探讨。

3临床症状

3.1公猪

该病对公猪的影响,表现为性欲下降、精液质量下降、配种受胎率下降等。患病公猪精液颜色呈灰白色.精子密度下降20%~30%,约为0.6亿~0.8亿/mL,部分公猪射出精液中的尿道球腺分泌物成破碎状或溶解在精液中,致使人工授精时的精液无法通过过滤纱布。当公猪患病血相评分达到0.8以上,血相异常公猪比例高于60%时,母猪的受胎率将会出现明显下降。如果猪场中公猪患病比例不高,将感觉不到疾病的危害性。

3.2母猪

怀孕母猪和哺乳母猪患病后精神沉郁、喜卧、厌食、不明原因高热。大部分发病猪只表现毛孔渗血,个别母猪全身皮肤发红,后期出现皮肤黄染或苍白或怀孕母猪流产等症状。附红细胞体病对怀孕母猪的影响在不同猪场表现不同:有的猪场主要表现在母猪产弱仔(体重0.9kg以下)的比例上升,母猪产后l~5天出现无乳或少乳;有的猪场主要表现为怀孕母猪出现后期流产,流产率l0%左右,或推迟分娩2~8天。

3.3哺乳仔猪

有的仔猪初生即有腹股沟淋巴结发青等明显发病症状,一般以7~10日龄症状明显。患猪临床表现为体温高于正常、眼结膜发炎变红、皮肤苍白或发黄、浅表部位皮肤毛孔有淡黄色点状渗出。由于附红细胞体病主要破坏红血球,使病猪营养不良、抗病力下降,所以经常诱发多种其它疾病,出现多种不同的临床症状,如部分仔猪长时间腹泻不愈一般不会出现大量死亡,甚至不表现出其他临床症状,但如果继发其它疾病,治疗不及时,易与猪瘟发生混合感染,将会出现大量死亡,有时高达30%左右。

3.4保育、生长育肥猪

病猪精神沉郁、嗜睡、扎堆、体温升高至40.5℃左右;体表苍白、贫血、黄疸,耳朵、四肢内侧、胸前、腹下及尾部等处毛孔渗出“铁锈色”血点。部分猪全身皮肤呈浅紫红色,尤其是腹下,部分猪皮肤呈土黄色;大部分猪眼结膜发炎,严重的上下眼睑黏住使眼无法睁开;个别耳部发绀,后肢内侧及腹部有出血斑。慢性经过表现被毛粗乱无光泽、采食量下降、机体消瘦、容易感染其它疾病、造成混合感染,饲料报酬下降、生长迟缓、出栏时间延长。

4防治措施

4.1预防措施

4.1.1加强饲养管理,防止饲料霉变。保持猪舍、饲养用具卫生,用2%苛性钠溶液消毒环境及用具。

4.1.2对于已发病的猪实行隔离,加强全场消毒,定期用“敌杀死”药液加水按0.1%浓度稀释后用喷雾器对猪群体表驱虫,杀死猪虱和蚊虫。

4.1.3加强通风,搞好卫生.防止猪群拥挤,舍内温度突变,减少应激等是防止该病发生的关键。

4.1.4按合理的免疫程序做好猪群的猪瘟、蓝耳病、伪狂犬病、口蹄疫、乙型脑炎、链球菌病等疫苗的免疫接种,确保猪只的高免疫状态,可有效防止发生本病的混合感染及并发症。

4.1.5药物预防:在该病流行季节,饲料添加阿散酸100g/t或对氨基苯砷酸钠50

请先登录后才能复制内容

注册 登录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2 评论

  • 黎雨溪

    黎雨溪

    @Pheromone 感谢作者分享这些重要的信息,希望能够帮助更多人更好地防范这种疾病,保障猪的健康。

    2023-12-17 20:18

  • Pheromone

    Pheromone

    这篇文章很有启发性,让我对猪附红细胞体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知道了一些防控的方法。

    2023-11-28 12:56

客服 客服 VIP 关灯 顶部

扫描或通过加QQ号3024107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添加好友

周一至周五 10:3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