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首页 > 畜牧养殖 > 非瘟可防可控(倡导区域净化)

非瘟可防可控(倡导区域净化)

农信网 2023-09-29 06:25:02 畜牧养殖 335

非瘟可防可控(倡导区域净化)

一、信号猪或哨兵猪过了21天病毒潜伏期可认为已经安全

1、易感猪接触到致病毒株,通常在3~7天内即可观察到临床症状。

一旦出现有发热、出血症状,说明已经感染数天,对有症状的病猪应尽快不出血处死、封装运出处置。这时猪群内可能已存在大量已经感染但还未出现临床症状的隐性感染期猪只。

2、临床观察发现,任何猪都是易感动物。我国流行的ASFV毒株,可以感染并致死任何生长阶段、任何繁殖期的猪只。

要综合分析感染源、栏舍类型,分析接触强度、频次,以更准确的识别出可能的感染途径,用于预防。

3、潜伏期,我国流行的ASFV毒株,从接触病毒至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可能不会超过7天。对复产有指导意义,只要信号猪充分接触风险环境,过了2-3个潜伏期即21天后,如果未出现临床症状,完全可以认为已经安全。

二、血液仍是最重要的病毒复制载体!降低病毒量,避免反复使用相同针头

1、应减少人员串栋、串栏,减少工具流动,不一定杜绝没有病毒,但是降低病毒量就有用。

2、感染非瘟后在猪群内还没传播开来,应避免反复使用相同的工具、针头、徒手操作,减少每栏头数、每条饲槽水槽的头数。

2019版猪病学中提到,ASFV在pH值4–10之间,在无血清培养基中保持稳定,;但pH值低于4或者高于11.5,病毒几分钟内就会被灭活。非瘟病毒仅在活着的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中才能大量复制,因此,血液仍是最重要的病毒复制载体,不使用相同的针头很重要,避免血液传播。

三、在实践中,快速qPCR方法,可以大量检测进入猪场的风险载体,及时发现污染源

1、非瘟可以在群内传播,但场间、场内、舍内、群内病毒传播非常慢。早发现、早剔除,完全可以实现阻断新的感染、阻断群内传播。

猪场之间,甚至同舍猪群内,空气传播ASFV的几率很低。对于ASFV舍内跨栏传播,除了直接口鼻接触外,更可能是较大尘粒、飞沫的物理携带。

2、目前确认可携带ASFV的载体传染源有猪肉、饲料、衣物、工作鞋、尘粒、病猪。除尘、防蚊蝇的空气过滤是有意义的。

3、如何预防饲料带毒?85度3分钟可以杀灭饲料中的非瘟病毒。

四、精准扑杀或被官方认可

1、因场定策,精准扑杀。允许实现阻断群内传播,防止减少感染其他猪群。

2、未来我国ASF净化所需要的时间长短,将严重依赖于当前病死猪、带毒猪肉及制品的处理方式。

强烈建议政府迅速建立大型、集中的病死猪、带毒肉处理厂,高温熟制并非不可行。

区域净化需先行在区域内建立足够的种猪场、屠宰场、病死猪处理场等。

五、非瘟对整个行业的影响

非瘟2018年8月出现首例公开确诊疫情后,至当年11月初已在我国呈现多区域爆发的态势,进入2019年后,环境、物料、猪肉已被病毒广泛污染,疫情难以在短期内控制和清除。

但是,通过识别本场区域内关键的传染源、载体、传播途径,可以有效地阻止猪群感染,实现群体净化。通过检测和试验,采用有依据的风险因素分析非常重要。

此外,应该明确重新定义非瘟的预防和控制方法。通过科学的采样方法、qPCR方法、快速检测方法,实现精准扑杀,群体净化,没必要无差异地全群扑杀。

大公司必将成为下一步中国猪肉供应的主体,更需要主动作为,积极更新预防、控制方案。尽早识别阳性个体,在疫情初期进行全群检测,主动预防,发现疫情,精准扑杀,以及时在猪群水平清除病毒。

任何活疫苗,均应在扩大实验的基础上,首先、确切地验证安全性,再行田间释放。仓促推出不安全的疫苗,虽然有可能减少部分猪的死亡,但囯际上多个国家的尝试证明,ASFV疫苗免疫后,很容易大量出现组织器官(脾脏/淋巴)带毒猪,造成全行业污染,贻害无穷。

我国非瘟的控制,今后最有效的方案,可能是在数个自然隔离条件好的区域,实现区域性病毒净化,最终实现全国净化,不应与病毒共存。

但前提是要优先、尽快在目标区内,建立足够的种猪群,配套屠宰加工,建立足够的病猪集中处理设施,区域内做到全场检测,发现疫情时快速精准扑杀,实现大区净化并非难事。

作为畜牧行业管理者必须明白,无论如何,净化是最低成本的生产方式。

请先登录后才能复制内容

注册 登录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1 评论

  • 水木君

    水木君

    我同意非瘟可防可控,我觉得倡导区域净化是非常重要的。

    2023-11-30 00:33

客服 客服 VIP 关灯 顶部

扫描或通过加QQ号3024107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添加好友

周一至周五 10:3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