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首页 > 畜牧养殖 > 为何中国人一直最爱吃猪肉而不是羊肉

为何中国人一直最爱吃猪肉而不是羊肉

农信网 2023-05-19 02:27:01 畜牧养殖 913

为何中国人一直最爱吃猪肉而不是羊肉

养猪的情况却有所不同。一方面,猪对饲料的要求远远比其他牲畜要简单得多,可以吃人不愿意食用的一些下脚料,如所有的剩菜、糠麸等,临时野放时也可以吃植物的地上部分,甚至可以吃地下部分。人们总会有残羹剩菜,借助于人不能吃的剩余农副产品,一个家庭一年养1~2头猪,也是可以做得到的。另一方面,可能比提供肉食更重要的是,养猪可以提供大田所需要的肥料。虽然猪不能像牛那样为大田生产提供动力,但中国很早就废除了土地的休耕制度,牲畜的粪便作为肥料对于恢复土壤的肥力起了重要作用。清代蒲松龄在《养蚕经》中说:“岁与一猪,使养之,卖后只取其本,一年积粪二十车,多者按车给价,少者使卖猪赔补。”即一口猪一年能够积肥20车,能够很好地促进粮食增产,“棚中猪多,囷中米多,养猪乃种田之要务”。这正适合明清时期农区发展畜牧业的需要,因此猪的养殖反而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这些养猪的优点恰恰是养羊的劣势。诚然,养羊亦可以与养猪一样提供农业种植所需要的肥料,所谓“羊壅宜于地,猪壅宜于田”,还可以提供养猪所无法提供的服装原料。但养羊通常需要较为广阔的牧场,人口稠密的农区却已无荒闲之地可以用于放牧。而自汉代起,出于积肥的需要,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猪圈,中国的养猪业便由放牧为主转向舍饲为主。舍饲不需要多少土地,也不会在人口聚集的乡村导致邻里纠纷。清嘉庆时所修的安徽《合肥县志》就特意提到养猪要设圈,“不得野放”,“免生邻衅”。明清时期,在人多地少矛盾十分突出的长江三角洲太湖流域,从北方引进的山羊失去了像唐代及以前听任“食野草、毒草”、有较大放牧场的环境,不得不也被圈养在家,进行世界罕见的舍饲或半舍饲。但即使在同样舍饲的情况下,养羊依然不如养猪合算。这是因为猪的食性更杂,对饲料无甚要求,水生植物类、发酵青饲料类、发芽饲料皆可,明代还有人用蝗虫喂猪,结果“猪初重二十斤,旬日肥大至五十余斤”。而羊需以含有高度纤维素的植物为食料,明代《沈氏农书》记载,在江南地区养山羊11只,一年需要饲料15000斤,其中农户自己提供的只有1000余斤桑叶(占7%),剩余的枯草、枯叶各7000斤都需要从别处购买,总共需要6两银子,在当时是一笔相当大的开销。此外,猪是把碳水化合物转化为蛋白质和脂肪的效率最高的动物之一。明代浙江嘉兴府早有“肉猪一年饲养两槽,一头肉猪饲养6个月可得白肉90斤”的记录,而清同治年间的《上海县志》更记载:“豕,邑产皮厚而宽,有重至二百余斤者。”在提供肉食总量方面,根据《膳夫经手录》所载,“羊之大者不过五六十斤”,与猪相差甚远。更不用说猪的繁育能力远胜于羊,明代时已有“母猪一胎可育仔十四头”的记载了。除了因宗教禁忌不食猪肉的兄弟民族之外,在基本上以素食为主的中国人的生活中,从养猪中获得的肉食,占据着中国人日常动物蛋白质的最大份额,成为压倒性的主要肉食来源,其重要性比其他所有陆地动物都大。“它是富人的日常肉食,穷人的节庆膳食,油和工业产品的来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它是如此常见,以至中国的饲养场拥有世界上绝大部分的猪”,直到今天。

分享

请先登录后才能复制内容

注册 登录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3 评论

  • 失落的眼神

    失落的眼神

    猪肉在中国餐桌上的地位确实很高,可能是因为猪肉在中国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2023-12-31 23:36

  • 宏^O^微

    宏^O^微

    可能是因为猪肉更容易获取,而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猪肉也有很高的地位。

    2023-10-17 08:33

  • 夏祭

    夏祭

    中国人热爱猪肉可能是因为猪肉的口感更嫩滑,而且烹饪方法更多样化。

    2023-08-02 17:30

客服 客服 VIP 关灯 顶部

扫描或通过加QQ号3024107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添加好友

周一至周五 10:3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