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首页 > 畜类 > 养猪 > 副猪嗜血杆菌病与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症的危害

副猪嗜血杆菌病与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症的危害

农信网 2023-01-04 03:41:01 养猪 398

副猪嗜血杆菌病与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症的危害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猪副嗜血杆菌引起猪的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的细菌性传染病,主要引起猪肺的浆膜和心包以及腹腔浆膜和四肢浆膜的纤维素性炎症为特征的呼吸道综合征。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是由猪2型圆环病毒(PCV-2)引起的猪的传染病。本病主要引起猪的渐进性消瘦,皮肤苍白或黄染以及猪的呼吸系统障碍等。以上这两种疾病常混合感染,给大中型养殖场及养殖户带来的经济损失极其严重,引起国内外畜牧工作者和养殖户的高度重视。下面笔者就针对此病在临床中的表现和防治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流行病学:

易感性:仔猪敏感,尤其以断奶后2-3周及5-8周的保育猪最为多发。

传染源:副猪嗜血杆菌主要是由患病猪和带菌猪传染,寄生于鼻腔等上呼吸道内。PCV-2病毒分布很广,猪群中血清阳性率常高达20%~80%,病毒可随粪便、鼻腔分泌物等排出体外。

传播途径:副猪嗜血杆菌主要通过空气直接接触感染,还可以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PCV-2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还可以通过胎盘垂直感染。

流行特点:副猪嗜血杆菌的致病作用是影响其他许多全身性疾病严重程度和发生发展的因素,这与病毒性疾病如圆环病毒、蓝耳病毒、流感病毒以及霉形体肺炎的日趋严重有密切的关系。PCV-2病毒在猪群中存在的长期性给本病的控制带来极大的困难,尤其是与PRRSV、HCV等病毒病及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等细菌性疾病的混合感染,更促进了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目前以这两种病混合感染而导致断奶前后及保育猪的发病率高达32%~35%,平均死亡率也高达18%。饲养条件差、通风不良、饲养密度高、以及断奶转群等应激因素引起并加速本病的发生。

二、临床症状:

副猪嗜血杆菌和2型圆环病毒发病为6~16周龄,多发于8~12周龄的仔猪。其病程由初期消化功能降低而出现食欲不振、背毛粗乱无光泽、皮肤苍白或黄染。有的猪只还出现体温升高40℃以上,四肢关节出现炎症,可见关节肿胀、疼痛、起立困难、一侧性跛行等症状。随着病程的发展进而出现渐进性消瘦,共济失调,鼻孔有脓性分泌物,呼吸困难及消化系统障碍,体表淋巴结肿大,可视粘膜发绀等症状,最后因窒息和心衰而死亡。

三、病理变化:

全身淋巴结肿大,如腹股沟淋巴结、下颌淋巴结、肺门淋巴结、胸前淋巴结等,切面多呈灰白色或白色,多汁外翻。胸腔积有大量淡黄色液体,胸膜、腹膜、心包膜及关节浆膜出现纤维素性炎。脾脏肿大,边缘或背面有丘状突起,切面出血坏死灶被机化吸收。肾脏不同程度肿大,苍白,切面外翻。肝不同程度变性,质脆,胆汁浓稠绿色,内有尘埃样残渣。胃肠轻度卡他,发育不良。

四、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以做出初步诊断,确诊还需要细菌培养及病毒的分离和鉴定。

五、防治:

1、加强饲养管理,改善饲养环境、降低饲养密度,提高营养水平。

2、做好驱虫消毒工作,降低各种应激。

3、做好防疫工作,尤其是猪瘟的免疫。

4、药物预防保健。

因为这两种病常结伴群发,应该在早期预防,在防治时应该全群投药,推荐以下药物预防保健方案:

(1)可在母猪产前、产后一周每吨饲料中添加高林200克+泰妙龙150克+维多力康400克;氟尼康250克+高林200克+黄芪多糖500克。

(2)仔猪断奶前后每吨饲料中添加氟尼康250克+高利高500克+黄芪多糖500克;或维多力康400克+氟尼康250克+黄芪多糖500克;百佳美1000克+黄芪多糖500克+高林200克。

(3)仔猪出生后1天、7天、14天、28天、35天分别注射头孢噻福20毫克、25毫克、30毫克、40毫克、50毫克五针保健,可有效预防黄白痢、副猪嗜血杆菌及PCV-2的发生。

(4)在治疗时以头孢赛呋钠、黄芪多糖、氟苯尼考为主。

分享

请先登录后才能复制内容

注册 登录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3 评论

  • 烟火

    烟火

    @氵落の億、这种疾病对猪的影响太大了,希望农业部门能够加强监管,保障肉类食品质量。

    2023-10-25 09:15

  • 氵落の億、

    氵落の億、

    听起来好可怕,希望养猪场能够加强环境卫生管理,预防疾病传播。

    2023-07-19 07:24

  • 水云

    水云

    这个话题真的让人感到恐慌,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动物健康。

    2023-04-12 05:32

客服 客服 VIP 关灯 顶部

扫描或通过加QQ号3024107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添加好友

周一至周五 10:3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