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首页 > 畜牧养殖 > 猪增生性肠炎的诊治与综合防控

猪增生性肠炎的诊治与综合防控

农信网 2023-01-14 04:43:01 畜牧养殖 936

猪增生性肠炎的诊治与综合防控

增生肠炎诊治综合防控

吕惠序

烟台市牟平区富海种猪

猪增生性肠炎(PE)也称为回肠炎。是由劳氏胞内菌引起猪小肠和结肠黏膜增生为特征的一种肠道传染病,又称猪增生性肠病(PPE)、猪肠腺瘤病(PIA)、猪增生性出血性肠炎(PHE)等。呈全球性广泛流行,而且20%~40%的猪场有显著的临床症状和亚临床病例。由于感染剂量、动物年龄及体质和继发炎症的变化不同而表现急性和慢性等不同临床症状的症候群及不同形式的增生性肠炎。但在尸体剖体时一般都有相同的病理变化,即小肠和结肠的黏膜增厚。

本病除引起死亡,还会因生长缓慢、猪的出栏时间延长和胴体重下降、饲料转化率降低、繁殖问题等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1病原学

猪增生性肠炎的病原是胞内劳氏菌(也称为胞内劳森菌),是一种专性胞内寄生菌,胞内劳氏菌主要寄生在病猪肠上皮细胞的细胞浆内,属于脱硫弧菌属,具有典型的弧菌外形,多呈弯曲形、逗点形、S形或直的弧状杆菌,具有波状的3层膜作外壁,无鞭毛和孢子,革兰氏染色阴性。细菌在培养基培养未获成功,也不适应鸡胚生长,但在鼠、猪和人肠细胞上均能生长,细菌在5℃~15℃环境中至少能存活2周,细菌培养物对季铵类消毒剂和含碘消毒剂敏感。

2流行病学

2.1易感动物

猪为受胞内劳氏菌影响的主要物种。通常最初的慢性回肠炎感染多发生在6周龄~20周龄,急性回肠炎感染则多发生于3月龄~12月龄,一般6周龄以内及1岁以上的猪不易发病。回肠炎的潜伏期为2周~3周。胞内劳氏菌引起的回肠炎总是发生于断奶之后。

在猪龄较大时才接触胞内劳氏菌的猪可能会出现更严重的临床症状。12周龄以上的阴性猪口服大量的胞内劳氏菌通常便会发生急性出血性回肠炎。如果年轻猪接触低剂量或中剂量的胞内劳氏菌,即使这些细菌来自急性感染猪排出的粪便,也只会发展成回肠炎的慢性或亚临床形式。与其他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的肠道病原相比,胞内劳氏菌的感染剂量很低(只需很少细菌便可使一头猪感染该病),并且适宜条件下该菌可在粪便中长时间存活(一般2周左右)。阴性动物感染剂量增加会导致疾病的严重程度的显著变化。

2.2传播途径

粪口传播。易感动物吞食含有携带病原的粪污即可感染。

2.3流行分布状况

对欧洲、亚洲和北美许多国家猪场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20%~40%的猪场存在严重的回肠炎感染。血清学调查表明多数国家超过90%的猪场存在该病原。受影响猪场一次发病中有5%~7%的生长猪和育肥猪被感染。胞内劳氏菌及其引起的增生肠炎非常普遍,对世界上不同管理条件(精细或粗放,单点或多点)下的猪都有影响。世界上所有养猪区域都可检测到该病原和疾病。

据报道,勃林格公司于2005年用ELISA进行了一项全国性调查,结果表明:(1)国内不同区域的规模化猪场普遍存在胞内劳氏菌的感染;(2)胞内劳氏菌是2月龄~4月龄猪发生腹泻的主要原因。(3)粪便排菌和回肠组织抗原的PCR检测结果显示这两者间有很高的相关性,提示可通过采集腹泻猪的粪便进行胞内劳氏菌引起的回肠炎的早期诊断,以减少进一步的经济损失。(4)PVR检测结果不仅与腹泻症状呈正相关,而且与血清阳性猪的比例一致。(5)ELESA检测的血清流行病学对比结果提示中国猪场发生胞内劳氏菌感染的时间早,感染猪数目多。这种感染模式会给中国养猪业经济带来比欧洲更大的危害。

3致病机理

胞内劳氏菌主要的致病机理是肠腺窝中未成熟上皮细胞受感染和明显增生,并形成一种增生性腺瘤样黏膜。通常没有明显的全身性炎症反应,感染局限于肠道上皮细胞中。

细菌黏附于未成熟肠上皮细胞的顶部并由此侵入细胞,黏附和侵入的过程似乎需要细菌-宿主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肠道感染、病灶增生和排毒大约持续4周,长的可达10周,通常50%的猪有中度腹泻,100%的产生增生性肠炎组织学病变。

细胞增生是增生性肠炎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慢性的无并发症的感染猪中,体内蛋白质和氨基酸都流失到了肠腔内以及由于肠黏膜缺乏成熟的细胞,使得营养吸收降低,而引起体重下降和饲料转化率降低。

猪增生性出血性肠炎的显著症状就是肠腔严重出血,但也有慢性增生性肠炎病灶,出血的同时常伴随有许多上皮细胞大范围的变性和脱落。

4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猪增生性肠炎有两种主要的疾病类型:临床型和亚临床型。临床型又可分为两种病症,一种是急性即增生性出血性肠炎(PHE),另一种是慢性型即猪肠腺瘤病(PIA),最为常见。有些猪则发展成为坏死性肠炎(NE),最终导致局部性回肠炎(RI)。

4.1急性回肠炎

常发生于4月龄~12月龄的后备种猪及育成猪。在临床上表现为急性出血性贫血。首次观察到的临床症状常常排出暗红色柏油状粪便。这些粪便通常松散不成形。可能会逐渐变稀。感染猪失血导致贫血而显得非常苍白。有些猪无粪便异常仅表现皮肤苍白即发生死亡。若怀孕母猪被感染后在出现症状的6天内,则会发生流产。

增生性出血性肠炎(PHE)感染回肠远端和结肠近端,表现为肠壁变厚、肿胀,黏膜增厚,浆膜水肿,与严重的慢性回肠炎病例所见的情况非常相似。急性出血性回肠炎不同的就是在回肠和结肠肠腔内有一个或多个大的血凝块。这些血凝块往往和血水、纤维蛋白或食物颗粒混在一起。黏膜除增生性增厚外,没有出血点、溃疡或糜烂。排出正常灰绿色的疏松、稀薄直至水样粪便(出血或黏液粪便不是慢性回肠炎腹泻的特征)。直肠内可能有黑色柏油状粪便,也和血及消化物混在一起,单个出血栓或黏膜溃疡都很少见到。

4.2慢性回肠炎

临床表现为轻度腹泻、增重减缓以及生长猪的体重差异较大。常发生于6周龄~20周龄的断奶仔猪。研究表明感染了胞内劳氏菌的猪群中约有10%的猪会持续表现这些临床症状。

慢性回肠炎的病变部位多发生于小肠末端50厘米处以及邻近结肠上1/3处,增生程度有很大差异,但进一步的病变则为肠壁明显变厚,肠腔直径显著增加。感染的肠黏膜形成很深的横向及纵向皱褶而隆起。由于增生导致的黏膜皱褶增厚而将其命名为肠腺瘤病。肠黏膜表面潮湿,但没有黏液。肠黏膜表面上有点状、炎症渗出物和纤维素松散粘附。病变较轻微或病变范围较小时,应仔细地检查回肠末端靠近回盲瓣10厘米处,因为此处是最易发生感染的部位。

4.3亚临床回肠炎

多发生于6周龄~20周龄猪,即保育阶段的中期到肥育的晚期。感染亚临床回肠炎的猪群比率高达70%,但这些猪只腹泻症状轻微或者没有腹泻,但采食量下降,肥育阶段结束时,可以发现日增重产减少,整齐度差,僵猪数量增加。

轻微的病例很难被发觉,在猪群中相对常见。因此猪场必须仔细检查出现贫血和不规则腹泻引起外观消瘦、生长不良的猪和矮小的猪。检查断奶仔猪的平均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的变化。猪肠道有病变但不发生腹泻的原因是实际的损伤可能局限在回肠,引起消化机能下降和生长缓慢,但是病变可能没有扩散到结肠,因此粪便中的水分正常(不表现为腹泻)。

亚临床感染猪中有一部分会发展成较严重的慢性病例,长期排菌和慢性病变导致个体明显矮小。

某些发生回肠炎的猪会继发如坏死杆菌、放线菌或类杆菌等的感染从而加剧病情,在慢性增生病变的基础上发生炎症或坏死性病变。这种病型被称为坏死性增生性肠炎,其表现为体重严重下降并且经常持久性腹泻。剖检时可观察到在原有的回肠炎病变部分上重叠着凝集坏死并有明显的炎性参出物。渗出物为黄灰色的干酪样团块,紧紧粘附于空肠-回肠黏膜上并且可能随着原发的增厚黏膜延伸。在深层组织检测到增生肠上皮细胞的残留物即可确认回肠炎引起的坏死性肠炎。

一小部分回肠炎感染猪的回肠壁会变得坚实且纤维化,如同胶皮硬管,但这些病例的黏膜多发生萎缩。由于肠壁发生纤维化,这种病型曾被称为局部性回肠炎或“软管肠”,但这种病例临床上相对少见。

5诊断

由于劳氏胞内菌很难人工培养,可通过用免疫化学检测和特异的DNA探针法,以及劳氏胞内菌的特异性引物进行PCR试验,通过证实粪便中含有劳氏胞内菌才能做出临床确诊。

本病特别容易被误诊为猪痢疾(猪短螺旋体病),并应与仔猪副伤寒等肠道疾病相区别。猪痢疾剖检病变主要限于大肠(结肠、盲肠),肠壁充血、出血及水肿,病猪排出的粪便附有大量的黏液和坏死组织。仔猪副伤寒主要发生于断奶后1个月~2个月的仔猪,急性病例表现为败血症,慢性病例以坏死性肠炎为主,盲肠、结肠甚至回肠后段肠壁增厚,黏膜肿胀,出现堤状溃疡灶并覆盖一层糠麸样坏死伪膜,肝有黄色坏死小点。

6治疗

常用于治疗回肠炎的抗生素有泰妙菌素、泰乐菌素、林可霉素、金霉素、强力霉素等。但治疗时常面临失败的可能,失败的原因可能有:(1)猪发病期间,采食量下降,因而药物的吸收量不足。(2)用药途径不合理,急性感染猪不能通过饮水或饲料获得治疗量的药物。(3)胞内劳氏菌间歇性排菌,故治疗时间难以确定或治疗太晚,在疾病的后期用药效果不理想。(4)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5)抗生素的有效作用时间有限。为此要根据发病猪的年龄和病的类型可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新引进种猪在混群前,应采用治疗剂量水平的抗菌药物,通过混饲进行口服给药连续治疗14天,以防止发生临床症例。治疗处方是每吨饲料中添加泰妙菌素120克(效价)、泰乐菌素100克(效价)或林可霉素110克(效价)。

6.1急性回肠炎

需要采取得力的治疗方法,治疗既包括临床感染的猪,也包括有接触的猪。首选的治疗药物是每吨饲料添加80%泰妙菌素预混剂150克或泰乐菌素100克(效价)或林可霉素110克(效价),可通过预混料口服,连续治疗14天。

对症状明显的病猪可肌肉注射:(1)诺华公司生产的注射用延胡索泰妙菌素(泰妙灵、枝原净),肌肉注射,一次量,15毫克/千克体重,每天1次,连用3天~5天。注意事项:①要现配现用当天用完;②不能与泰乐菌素、氟苯尼考、林可霉素联用,否则由于互相竞争作用部位而导致减效。(2)泰乐菌素注射液或注射用酒石酸泰乐菌素,10毫克/千克体重,每天2次,连用5天。(3)配合肌肉或静脉注射止血敏(酚磺乙胺),一次量,10毫克/千克体重,每天1次,血便好转后停用。

特别提醒注意:乙酰甲喹(痢菌净)只对猪痢疾效果较好,而对急性增生性肠炎无效。

6.2严重的慢性回肠炎

对6周龄~10周龄、临床表现为猪体消瘦、有或无坏死性肠炎的病例,在劳氏胞内菌感染高峰刚到之前就将抗菌药物通过预混料给药,能够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添加抗菌药物的时间不可太迟或过早。太迟就不能减轻临床症状,反之,如果添加时间太早,那么“洁净”的猪群没有机会产生对此病的主动免疫,仍维持其原有的易感状态,从而在以后更容易发生严重急性回肠炎。治疗处方是:每吨饲料添加80%泰妙菌素预混剂150克,或每吨饲料添加美国礼来公司8.8%磷酸盐泰乐菌素预混剂250克。连用14天。

7综合防控

猪场必须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以减轻增生性肠炎造成的损失,包括药物治疗、改善饲养管理以及消毒等。

7.1加强饲养管理,减少猪群转栏和混群的次数,降低饲养密度,加强猪舍的通风,做好冬天保温和夏天防暑工作,保证足够的饮水器和食槽数量,尽量减少各类应激因素。

7.2保持猪群稳定、合理、均衡的营养水平,提高猪体抵抗力。

7.3加强猪舍内外环境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建议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胞内劳氏菌等病原体存在于猪的粪便中,对复合醛类和卤素类消毒剂非常敏感,建议使用复合醛或双链季铵盐复合碘消毒液,在每批猪出栏后严格冲洗消毒猪舍,空置1周后再转入新的猪群。猪场生产区消毒池以及各栋猪舍门口脚浴盆,都应添加消毒剂。

7.4加强灭鼠、灭蝇、驱虫。健康猪与受胞内劳氏菌污染的粪便接触被传染。因此,必须及时清除猪群粪便,切断传播途径。

请先登录后才能复制内容

注册 登录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2 评论

  • ₯ Raver 丶

    ₯ Raver 丶

    猪增生性肠炎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很高兴看到有人关注并提出综合防控的方法。希望相关的农业部门也能重视这个问题。

    2023-09-17 17:11

  • Eleanor、仰望星空

    Eleanor、仰望星空

    这篇文章对猪增生性肠炎的诊治和预防提供了很有用的信息,希望能为养猪户带来帮助。

    2023-05-17 10:57

客服 客服 VIP 关灯 顶部

扫描或通过加QQ号3024107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添加好友

周一至周五 10:3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