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首页 > 畜牧养殖 >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猪病大全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猪病大全

农信网 2023-01-27 05:49:01 畜牧养殖 180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猪病大全

概述

流行性乙型脑炎(Swineepidemic encephalitis B)是由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猪感染后表现为高热、流产、产死胎及公猪睾丸炎。本病由蚊虫传播,常于夏末初秋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从1871年首次在日本发现至1934年在日本分离出乙脑病毒,已有过十几次大流行。现在东南亚地区的日本、朝鲜、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印度及我国都有发生,其他国家称为日本脑炎,为了与日本冬春季流行的一种嗜眠性脑炎(称流行性甲型脑炎)相区别,故将本病称为乙型脑炎。本病分布很广,主要在亚洲各国发生,我国较多地区都有发生,人畜共患,危害甚大,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需要重点控制的传染病。也是我国重点防制的传染病之一。

病原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属黄病毒科(Flaviv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是一种小的病毒。病毒粒子直径约30~40nm,呈球形,20面体对称,为单股RNA。在氯化铯中的浮密度为1.24~1.25g/cm3。有囊膜,外层为含糖蛋白的纤突。外层纤突是具有血凝活性,能凝集鹅、鸭、鸽、绵羊和雏鸡的红细胞。但不同毒株的血凝滴度有明显的差异。

本病毒能在多种细胞上培养繁殖。可在鸡胚卵黄囊内繁殖,在鸡胚成纤维细胞、猪肾细胞、仓鼠肾细胞、牛胚肾细胞以及BHK21、PK15、Hela、Vero等传代细胞中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和形成蚀斑。

马、牛、羊、猪、鸡都有相当高的隐性感染率,病毒在感染动物血液内存留的时间很短,主要存在于脑、脑脊髓液和死产胎儿的脑组织,以及血液、脾、肿胀的睾丸,以肿胀睾丸的含毒量最高。流行地区的吸血昆虫,特别是伊蚊属和库蚊属昆虫体内常能分离到病毒。

试验动物中,各种年龄的小鼠都有高度的易感性,是常用来分离和繁殖病毒的实验动物,其中以1~3日龄的乳鼠最易感。小鼠脑内接种最好,接种后2~4天发病,并于1~2天死亡。3~4周龄小鼠,经脑内接种病料后10~14天发病。皮下、腹腔、静脉、鼻腔等接种都可以感染。家兔、豚鼠、猫、鸽、鸡等对本病的易感性都很低。

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不强。56℃经30min,70℃经10min,l00℃经2min可死亡。在低温下存活时间长,在0℃中保存3周左右,-20℃下保存1年,-70℃下保存数年。在50%甘油生理盐水中于4℃时,存活6个月。在pH7以下或pH10以上,病毒活性很快下降,最适pH为7.5~8.5。常用的消毒药有良好的消毒作用,如3%来苏儿、石炭酸可于数分钟内杀死病毒。高锰酸钾、福尔马林、升汞等亦有良好的杀灭作用,对氯仿、乙醚、酒精、丙酮、胰酶等也敏感。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猪病大全(症状图谱)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副睾头部有硬结肿胀和有乳黄色粘稠液贮积切面存在轮状红褐色病变

流行病学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原来传播于无人居住地区的温血动物,后来传到人类,成为人和动物共患的一种传染病。

乙脑病毒感染通常在动物间传播和流行,自然界约有60多种动物可感染乙脑病毒。在自然情况下,在家畜中,马、骡、驴、猪、牛、羊、鸡、鸭、犬、猫及野鸟中都能感染本病。马最易发病,猪、人次之,其他畜禽多为隐性感染。猪是乙型脑炎病毒最重要的自然增殖动物。

本病主要由带毒媒介昆虫的叮咬传播,当蚊虫叮咬病人及隐性感染和病毒血症期(血液中可带毒3~7天)的动物时,病毒即随血液进入蚊体,此蚊再叮咬健康的动物和人体,则引起病毒的传播。几乎按蚊属、库蚊属、伊蚊属的各种蚊以及库蠓等均能传染,其中尤以三带喙库蚊为本病的主要传染媒介,病毒在其体内可迅速增至5万~10万倍。从该蚊分离到的病毒最多,约占96%,自然感染率也高。感染本病毒的蚊子终身具有传染性,并能随雌蚊越冬,经虫卵传代。因此,带毒越冬蚊能成为次年感染动物和人的来源,所以,媒介蚊虫不仅是本病的传播媒介,也是乙脑病毒的长期储存宿主。这样,可使病毒在流行地区延续下去。此外,有人在福建、广东、云南等地从一种叫“蠛蠓”的蠓虫体内也分离出乙脑病毒。在这些地区,蠛蠓的密度比蚊子还要高,其活动季节、吸血特性和乙脑流行一致,也是乙脑的传播媒介。

人和动物感染病毒后,绝大多数是无症状的隐性感染,血清中有中和抗体、补体结合抗体和血细胞凝集抗体,可以通过血清学反应的方法检查出来。据本病流行地区的调查,人、马、骡、牛、猪、犬、猫及鸡的中和反应阳性率都很高。一次流行过后,猪的感染率达100%,马、驴为94%,牛92%,狗64%,鸭、鹅和各种鸟类均可感染。猪的感染最为普遍,猪感染后出现病毒血症的时间较长,血液中的病毒含量较高,媒介蚊又喜吸其血,而且猪的饲养数量大、饲养期短、周转也快,总是保持着大量新的易感猪群,容易通过猪-蚊-猪的循环,扩大病毒的传播。所以,猪是本病毒的主要增殖宿主和主要传染源。我国20世纪50年代从前苏联引入种猪时,曾将本带入。蚊虫是乙脑的主要传染媒介。

猪不分品种和性别均易感。猪的发病年龄多与性成熟有关,大多在6月龄左右发病。其特点是感染率高、发病率低(20%~30%)、死亡率低,常因并发症死亡。绝大多数在病愈后不再复发,成为带毒猪。新疫区发病率高、病情严重,以后逐年减轻,最后多呈无症状的带毒猪。

本病的发生与媒介蚊虫的孳生繁殖与活动特性有密切关系,因而构成本病的流行特点,即有严格的季节性。热带地区一年四季散在发生。亚热带和温带地区有严格的季节性,绝大多数集中于夏末秋初流行,一般是7~9月,约占全年发病数的80%~90%,10月明显减少。但由于我国地域很大,南北方还略有差异,一般是南方(华南)提早1个月,6~7月;华北和东北推迟1个月,8~9月达到高峰。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猪病大全(症状图谱)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肝脏多发性坏死灶

临床症状

猪感染乙型脑炎时,神经症状不如马发病时明显。猪常突然发病,体温升至40~41℃,呈稽留热,持续数日或10余天。病猪精神委顿、嗜睡,食欲减少或废绝;饮欲增加;粪干燥呈球状,表面附有灰白色黏液;尿呈深黄色;眼结膜潮红,心跳加快,呼吸稍快;有的可见有一过性的发热和精神、食欲不振的表现。个别猪后肢呈轻度麻痹,步行不稳。也有的病猪因后肢关节肿胀、疼痛而发生跛行。个别表现神经症状,摇头,视力减弱,乱冲乱撞,后肢麻痹,最后倒地不起而死亡。

猪的乙型脑炎主要表现为妊娠母猪突然发生流产,在流产前只有轻度减食或发热,常不被饲养员发现;流产多发生在妊娠期,流产后体温、食欲恢复正常;少数流产母猪从阴道流出红褐或灰褐色黏液,胎衣不下。流产母猪对以后配种繁殖也无影响。

母猪发生流产,产出死胎、弱胎和木乃伊胎,流产胎儿的状态也是多样的,无一定的规律,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妊娠阶段死亡的胎儿,小至拇指大,大到正常分娩胎儿一样,皮肤和脐带暗褐色,有不同过程的木乃伊死胎儿。有的胎儿发育外观正常,但不能站立、不会吸乳;有的生后1~5天出现癫痫样神经症状而死亡;有的胎儿生长发育正常,生后能张口和伸动四肢,不久即死亡;有的出生胎儿外观无多大异常,只是由于脑水肿而头部膨大2~3倍和腹水症死亡。也可产出正常胎儿,在哺乳期生长发育良好。

病公猪病初出现高热和上述一般症状外,主要发生睾丸炎。睾丸肿大,多为一侧性,也有两侧性的。睾丸肿大的程度也不一致,一般大于正常的1倍左右。患病睾丸阴囊皱襞消失,发亮,触摸时有热、痛的感觉。白猪睾丸皮肤发红。病猪睾丸约经3~5天后,肿胀可渐消退,恢复到正常状态,这种猪仍能配种。有的病猪睾丸缩小、变硬,性欲减弱,丧失产生精子的功能,失去繁殖能力而被淘汰。如仅一侧萎缩,仍有配种能力。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猪病大全(症状图谱)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睾丸感染日本脑炎病毒,睾丸上部表现阴囊肿大炎症反应。阴囊肿大可见两侧性或单侧性,其大小多为正常时的1.5~2倍,向后方突出下垂,按压有热感和波流行性乙型脑炎

病理变化

肉眼病变主要在脑,可见脑脊髓液增多,脑膜充血、出血和水肿,脑实质软化,切面可见充血或散在小点出血。肝、肾浊肿;肺充血、水肿,心内外膜出血。流产母猪子宫内膜充血、水肿,黏膜表面覆有多量黏性分泌物,并有小点出血。发热和流产病例,常见黏膜下组织水肿,胎盘呈炎性浸润。

流产或早产胎儿见脑水肿,皮下血样浸润,肌肉退色似水煮状,腹水增多,胎儿大小不等;胎儿常呈木乃伊化,黑褐色或茶褐色,从拇指大到正常大小。有的胎儿头大、皮下弥漫性水肿,脑内积液。肝、肾肿大,在肝、脾、肾实质中有坏死灶。全身淋巴结出血。肺淤血、水肿或有肺炎灶。

公猪睾丸有不同程度的肿大,切面可见睾丸实质充血或出血,有大小不等的灰黄色坏死灶。慢性病例有睾丸萎缩、硬化、体积缩小,切开阴囊,可见与睾丸粘连,实质部分已结缔组织化。副睾丸变化不明显。

病理组织学检查:成年猪和出生后有神经症状的仔猪,脑组织有轻度非化脓性脑炎变化。脑组织血管扩胀、充血,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有时见浆细胞和中性细胞浸润,在血管周围形成管套。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胶质细胞增生,围绕在变性坏死的神经元周围,形成“卫星现象”。

流产母猪子宫黏膜增厚、充血、水肿,上皮细胞排列紊乱。子宫腺体疏松,腺腔充满脱落的上皮细胞,腺体间单核细胞浸润。

公猪睾丸鞘膜结缔组织水肿及单核细胞浸润,睾丸间质充血、出血、水肿及单核细胞浸润;睾丸曲细精管上皮细胞变性,管腔狭窄,充满细胞和坏死碎屑;精细胞坏死、脱落。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猪病大全(症状图谱)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流产胎儿:3头木乃伊胎儿,5头色黑死胎,2头脑水肿色炎死胎

诊断鉴别

本病的诊断应根据流行病学、临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诊。

1.临诊症状及流行特点本病有严格的季节性,根据我国不同地域稍有不同;一般来说,本病发生有一定的散在性。

妊娠母猪,特别是初产和自外地新引入的妊娠母猪发生流产,产出不同胚胎时期死亡的大小不一的木乃伊胎和死胎,或产弱胎,或产头、腹水肿胎儿,或生后1~5天发生癫痫症状仔猪死亡等。

公猪发生睾丸肿大,多为一侧性,就应怀疑是乙型脑炎。

2.病理学检查取大脑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非化脓性脑炎变化。

3.病毒分离在流行初期,采取濒死猪只脑组织或发热期血液,进行鸡胚卵黄囊接种,或给1~3日龄小鼠脑内接种,可分离到病毒。然后用抗乙脑标准血清进行中和试验做病毒鉴定。

4.血清学诊断在血清学诊断中,常用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血凝抑制试验、荧光抗体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反向间接血凝试验和免疫酶组化染色法等方法。需采取病初期和恢复期两份血清,恢复期血清滴度升高4倍以上作为判定标准。可见,这些血清学方法只适用于回顾性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没有早期诊断价值。因为本病发生初期,抗体滴度较低,加之本病多呈隐性感染(猪的感染率,可达100%),或有的猪只注射过疫苗,血清学检查时可能出现这些抗体而显现为阳性。

5.鉴别诊断布鲁氏菌病与本病很相似。猪布鲁氏菌病的体温不高;流产大多发生于妊娠第3个月,多为死胎,少有木乃伊胎,胎盘出血明显,表现有黄色渗出物覆盖;子宫黏膜有粟粒大的化脓灶和干酪化小结节;公猪睾丸大多发生两侧肿大,副睾也肿胀,还有关节炎,特别是后肢;流行无明显季节性;病理组织学检查,没有非化脓性脑炎变化。

猪细小病毒病多发生在第一胎母猪,有流产、死胎、木乃伊胎或产弱仔,无神经症状。全身症状也不明显。

母猪发生伪狂犬病常出现流产、死胎及木乃伊胎;小猪有神经症状。

还需与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征、猪衣原体病、猪瘟等繁殖障碍性疾病区别。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猪病大全(症状图谱)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妊娠母猪不表现临症状而发生流产,流产时乳房膨大,乳汁流出,流产后胎衣子滞溜,流产出的胎儿有死胎,木乃伊胎和弱胎,也有发育正常的健康胎流行性乙型脑炎

防治措施

根据本病发生的规律和特点,消灭传播媒介,增强猪只特异性抵抗力和加强管理是控制本病的主要环节和措施。

从发病特点看,消灭传播媒介是预防和控制乙脑流行的根本措施,各饲养单位,在蚊虫孳生和繁殖季节前,应开展防蚊灭蚊的工作,搞好猪舍、环境的清洁卫生工作,填平坑、沟等易积水的地方,铲除蚊虫孳生场所,并在猪舍及周围定期喷撒灭蚊药液。应该说,这是一项艰难的工作,应尽力去做好。

为了提高猪群的特异性免疫力,可接种乙脑疫苗,这项措施,不但可以预防乙脑流行,还可降低猪只的带毒率,控制本病的传染源,也为控制人群中乙脑的流行发挥重要作用。我国兽用生物制品的猪乙型脑炎灭活苗可用于预防。猪乙脑灭活菌肌肉注射。种猪于6~7月龄(配种前)或蚊虫出现前20~30日注射疫苗两次(间隔10~15日),经产母猪及成年公猪每年注射1次,每次2mL,在乙型脑炎重疫区,为了提高防疫密度,切断传染链锁,对其他类型猪群也应进行预防接种。本疫苗免疫期为10个月。我国还有用仓鼠肾细胞培养的活疫苗,可供猪只预防乙脑。在流行期前1~2个月,皮下注射,可收到较好效果。5月龄以上至2岁以上的后备公母猪都可注射。

猪患流行性乙型脑炎,无特殊治疗办法,对猪来说也无治疗必要,多为隐性感染,一旦确诊或疑为病猪时,应采取果断的淘汰措施。病母猪产出的死胎儿、胎盘及阴道分泌物必须严密处理,消毒、深埋;猪舍和饲养管理用具要进行严格消毒。在发病疫区,对没有经过夏秋季节的幼龄猪只和从非疫区购进的猪只,均应在乙脑流行前进行疫苗注射,尽力防止夏季蚊虫叮咬。因为这些猪只未曾感染过乙脑,一旦感染,则容易产生毒血症,成为传染源,所以,在乙脑疫区,要特别重视和加强这些猪只的管理工作。

请先登录后才能复制内容

注册 登录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2 评论

  • 土拨鼠phil

    土拨鼠phil

    @朱睿颖感觉现在关于猪病的报道越来越多了,看来要注意加强防护啦,提醒身边的朋友们要注意了!

    2023-09-25 04:51

  • 朱睿颖

    朱睿颖

    这篇内容真是及时啊,猪流行性乙型脑炎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更多人了解和预防这种疾病。

    2023-05-27 17:20

客服 客服 VIP 关灯 顶部

扫描或通过加QQ号3024107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添加好友

周一至周五 10:3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