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首页 > 农业种植技术 > 如何有效应对棚菜灰霉病流行病

如何有效应对棚菜灰霉病流行病

农信网 2022-12-19 04:21:01 农业种植技术 710

如何有效应对棚菜灰霉病流行病

棚菜灰霉病不但发生面广,发病率高,而且造成的损失大,番茄黄瓜茄子感染灰霉病后,导致植株嫩头、叶片枯萎死亡,瓜果发霉、腐烂、脱落,品质降低,损失严重,有的田块在番茄青果核桃大小,或黄瓜幼瓜1~2厘米时就被迫拔除改种,经济损失惨重。

棚室蔬菜一般于11月中旬前后普遍定植,11月底番茄、黄瓜苗期灰霉病就开始发病,12月至翌年1月形成灰霉病第一个发病高峰,第二个发病高峰为翌年2月中下旬至3~4月(花果期),主要危害幼果、幼瓜,常导致幼果、幼瓜迅速变软、萎缩、腐烂,表面密生灰色霉层。幼果、幼瓜附着在茎上时,即引起茎部腐烂。发病后7~10天即暴发流行。因此,茄科类蔬菜的花果期既是病害发病的高峰期,也是药剂防治保护的关键期。

灰霉病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

气候条件适宜。由于棚室大多采用双膜覆盖,棚内湿度高,白天空气相对湿度可达80%,夜间可达90%。棚室内长时间处于75%以上的高湿,是诱发茄科类蔬菜灰霉病发病流行的主要原因。同时棚室内昼夜温差大,特别是低温时间持续越长,发病就越重。温度直接影响棚室放风强度,温度低时,为了保证棚内温度,常不通风或缩短通风时间,使得棚内湿度过高,有时相对湿度达到100%,加重了灰霉病等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用药品种不合理。大多数菜农对黄瓜、茄子、番茄的灰霉病的发病症状、发病特点、防治农药及其施用技术不熟悉,误认为是霜霉病之类,而所用的药剂为甲霜灵、乙磷铝、杀毒矾、代森锰锌、农用链霉素等,由于选择的药剂不合理,尽管用了多次药,防病效果却很差,甚至无效,浪费了药剂和人力。

防治用药不适时。棚菜灰霉病是在高湿条件下易发生的病害,而且病害一旦发生后,迅速扩展蔓延,短期内就暴发流行,若防治过迟,造成的危害损失严重。

灰霉病防治对策

改进栽培技术,加强田间管理。在蔬菜苗定植后,采用双垄覆膜,膜下滴灌技术,降低棚内湿度;中午前后当温度为25℃~30℃时,通风降湿降温,增加二氧化碳,使温度降为20℃~25℃,湿度降到70%。在幼果(瓜)1~2厘米长时,摘除番茄、黄瓜等幼果、幼瓜上的残留药瓣及柱头,有效防治病害的发生。

选用对路的药剂,适期防治。

防治蔬菜病虫害只有在病害诊断正确的基础上,选择高效对路药剂,才能保证防病效果。同时,用药时还要做到适期用药,防治茄科类蔬菜灰霉病等病害的最佳适期为发病初期,即药果期。防治灰霉病常用的杀菌剂有4类:苯并咪唑类,如多菌灵、噻菌类、甲基托布津等;甲基酰胺类及其他有机杂环类杀菌剂,如腐霉利、异菌脲等;氨基甲酸酯及其复配剂,如乙霉威、硫菌霉威、多霉灵等;抗菌素类杀菌剂,如多抗霉素、抗霉菌素120、武夷霉素、特立克等。

改进施药技术,提高防治质量。棚室内茄科类蔬菜灰霉病是高湿型病害,为了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发展,降低棚内湿度相当重要,除搞好棚室通风降湿外,棚室内最好选用烟熏剂防治,尽量少用喷雾方法。如果要选择喷雾时,最好选用低容量喷雾,即选择0.7~1.0毫米的喷水片,替代常规的1.3毫米的喷水片,药液雾滴细,黏着力强,植株接触的药液多,防治效果好,用水量为30~40公斤。同时,对茄科类蔬菜的灰霉病防治要在花果期连续用药3~4次,间隔7天用药1次。还要选择不同药剂品种,交替轮换使用,确保防治效果,延缓病害抗药性的产生。

如何有效应对棚菜灰霉病流行病

如何有效应对棚菜灰霉病流行病

请先登录后才能复制内容

注册 登录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1 评论

  • 乡野

    乡野

    这是个非常重要话题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加强监管减少棚菜灰霉病发生保障人民健康。

    2023-05-29 18:14

客服 客服 VIP 关灯 顶部

扫描或通过加QQ号3024107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添加好友

周一至周五 10:3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