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首页 > 畜类 > 养猪 > 猪副嗜血杆菌和多种病原混合感染的案例分析

猪副嗜血杆菌和多种病原混合感染的案例分析

农信网 2022-12-20 07:13:01 养猪 444

猪副嗜血杆菌和多种病原混合感染的案例分析

近年来猪场普遍存在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症(PRRS蓝耳病)和猪圆环病毒病,这两种病的存在导致猪群免疫功能下降,副猪嗜血杆菌病发病率明显上升.当猪场发生副猪嗜血杆菌与病毒和其他细菌等病混合感染时,患猪死亡率升高,造成十分严重的经济损失。现将某大型猪场副猪嗜血杆菌和多种病原混合感染的发生和控制情况作一介绍,以供同行参考。

1发病情况

2008年10月中旬,某大型猪场哺乳仔猪和保育阶段的小猪持续发生以体温升高、关节肿胀、跛行、消瘦和被毛粗乱、咳嗽、呼吸困难、皮肤发红或苍白、厌食、嗜睡和神经症状、下痢为主要特征的疫情,哺乳仔猪发病率达24%,发病猪病死率高达59%,保育仔猪发病率达21%,发病猪病死率高达42%,发病猪淘汰率高达27%。猪场先后采取常规的药物治疗方法,效果不明显;我们经临床剖检和实验室检测,诊断为副猪嗜血杆菌和多病原的混合感染,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后,控制了疫情的发展。

2临床症状

猪只发病快,病猪精神沉郁、食欲不振甚至废绝。眼脸水肿、眼角分泌物增多,体温升高40.5℃~42.5℃,部分腕关节和跗关节明显肿胀、跛行,呈腹式呼吸,咳嗽,部分出现呼吸困难;病猪喜卧,不愿站立,行走缓慢或呈犬坐样,腹股沟淋巴结肿大;部分病猪耳梢发绀。四肢及腹部皮肤发红:部分病猪出现下痢、皮毛苍白贫血,尿液颜色加深;可视黏膜发张,随之死亡,临死前病猪共济失调,呈角弓反射,部分出现转圈、四肢呈划水状运动等神经症状,也有部分患猪无任何症状突然死亡。

3剖检病变

病理变化以全身多发性浆膜炎为特点,多量的化脓性纤维蛋白渗出物覆盖在腹膜和胸膜上,呈浆液性或纤维素性胸膜炎、腹膜炎、心包炎(纤维素性渗出物形成的“绒毛心”)、关节炎(尤其是跗关节和腕关节)、部分可见脑膜炎,尤其以心包炎、胸膜肺炎的发生率最高,胸腔、腹腔积液,心包液和关节液均增多,积液呈淡黄色,有的呈胶胨状;肺脏上覆盖一层纤维素性渗出物,部分肺心叶、尖叶或(和)中间叶的腹面有肉变或虾肉样实变,肺瘀血、间质增宽,呈暗红色大理石样外观,气肿、水肿,充血、出血呈肝变.小部分肺脏甚至出现脓肿坏死等病变,肺与胸膜粘连。肺叶切面有红色液体渗出,部分肺苍白萎缩:腹腔脏器与腹膜粘连;部分病死猪肝脏肿大易脆,胆囊肿大;脾脏肿大,边缘有小锯齿状突起,肾脏肿大出血,或有白色坏死灶,肾皮质出血,乳头有出血点;膀胱充血,黏膜有少量针尖状出血点,尿液潴留;胃无内容物,胃底充血;全身淋巴结肿大,特别是腹股沟、肠系膜和肺门淋巴结肿大较明显,切面湿润,充血、出血或呈灰白色,扁桃体充血。

4实验室诊断

4.1样品采集无菌采集发病猪的肺组织、心、肝、心包液、胸水和关节液、全血、脾、淋巴等样品用于检测。

4.2猪蓝耳病病毒(PRRSV)、伪狂犬病毒(PRV)、猪圆环病毒-Ⅱ(pcv—II)采用分子生物学诊断(RT—PCR)方法检测;PRRSV另外采用基于血清学试验的免疫过氧化物酶细胞单层测定法(IPMA),中和试验(SN0)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LFT)等进行诊断。

4.3猪瘟病毒(CSFV)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

4.4细菌、支原体培养分别采用鲜血琼脂和巧克力平皿、液体培养基培养,分离到细菌用生化试验鉴定。

4.5弓形体、附红小体的检测分别采用脾触片和血涂片进行检查

4.6饲料霉菌毒素采用ELISA方法检测.主要检测黄曲霉素、玉米赤霉烯酮和伏马酸三种毒素结合该场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初步诊断为副猪嗜血杆菌和其他细菌、病毒和肺炎支原体混合感染,病毒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蓝耳病PRRSV)、猪圆环病毒(PCV—II),细菌主要为副猪嗜血杆菌、猪链球菌、巴氏杆菌,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含量严重超标。

4.7药敏试验

从猪场分离的3株细菌(副猪嗜血杆菌、猪链球菌、巴氏杆菌)和猪肺炎支原体进行药敏试验测定,结果表明:

①副猪嗜血杆菌对洛美沙星、替米考星、氟甲砜霉素、头孢噻呋钠、头孢噻肟等药物敏感,对头孢唑啉钠(先锋V)、强力霉素、羟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丁胺卡那霉素、蒽诺沙星、庆大霉素、环丙沙星中度敏感,而对红霉素、氨苄青霉素等药物均产生了耐药性。

②链球菌对羟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氟甲砜霉素、替米考星、氨苄青霉素、强力霉素、头孢噻呋钠、洛美沙星、蒽诺沙星、头孢噻肟敏感,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红霉素、头孢唑啉钠(先锋V)、丁胺卡那霉素不敏感。

③巴氏杆菌对氟甲砜霉素、替米考星、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羟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氨苄青霉素、红霉素敏感,对洛美沙星、蒽诺沙星、环丙沙星、头孢噻肟、头孢噻呋钠、头孢唑啉钠(先锋V)、强力霉素不敏感:

④猪肺炎支原体对替米考星、强力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氟甲砜霉素、洛美沙星、蒽诺沙星、环丙沙星敏感,对头孢噻肟、头孢噻呋钠、头孢唑啉钠(先锋V)、红霉素、羟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不敏感。

通过对分离菌的药敏试验。我们指导该猪场选择了新型替米考星、头孢噻呋钠、氟甲砜霉素、强力霉素等敏感药物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5控制措施

5.1免疫

针对该猪场猪群的发病特点,我们协助该场重新调整了免疫程序。

5.1.1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免疫①母猪:初次免疫的母猪产前40天进行第一次免疫。产前20天进行第二次免疫注射;已经进行过免疫的母猪,分娩前4周免疫一次。②从7日龄到60日龄的实施仔猪紧急接种,每次l毫升,间隔l5天增强免疫一次,全场仔猪在2~3周龄免疫副猪嗜血杆菌病疫苗。

5.1.2猪蓝耳病①母猪使用灭活疫苗:在分娩后6天和怀孕后60天,分别按2毫升/头剂量免疫1次。②仔猪断奶前l周使用猪蓝耳病弱毒疫苗1头份进行免疫。

5.1.3猪瘟免疫新生仔猪实行超前免疫.30~35日龄再强化免疫:经产母猪于仔猪断奶前后注射。

5.1.4伪狂犬病免疫母猪于配种前和分娩前30日龄免疫灭活苗4毫升。仔猪3~5日龄首免l毫升.若仍有少数仔猪发病可以在20日龄强化免疫2毫升。

5.1.5猪巴氏杆菌病的免疫仔猪于30日龄注射猪肺疫(A+B型)疫苗l头份。

5.1.6链球菌病免疫用链球菌Ⅱ型弱毒苗于仔猪10~12日龄首免l头份,25~30日龄强化免疫2头份。

5.2治疗

5.2.1及时隔离病猪,防止病猪与健康猪的接触传播,同时采用大剂量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5.2.2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选择对三种细菌和支原体敏感的药物:新型替米考星、氟甲砜霉素、强力霉素、头孢噻呋钠、洛美沙星、蒽诺沙星进行防治,发病猪在不同生产线采用三种方案进行治疗,按效果好坏排列如下:

①“加康”注射液(30%复方氟甲砜霉素+增效剂),2.5%蒽诺沙星注射液,均按每千克体重0.3毫升,分开不同部位肌肉注射,每天2~3次,连用5天:

②头孢噻呋钠注射液,肌肉注射,每千克体重0.2毫升,“加康”注射液,按每千克体重0.3毫升,分开肌肉注射,每天2~3次,连用3~5天。

对关节肿胀严重的猪用组合药物(加康+氨基比林+维生素C+地塞米松)直接注射到关节腔内,连用3天;同时不能只对患猪用药,对暂未发病的猪应同时用药.全群猪只每吨饲料中添加腾骏“骏安”(第二代替米考星)500克/吨+“加康”(微囊化的氟苯尼考+免疫增强剂)500克/吨+强力霉素300克,连续使用14天,饮水中加入洛美沙星或环丙沙星。多种维生素等让猪自由饮用,病猪经治疗处理后,从改变防治方案的第3天开始。大部分病猪精神状态明显好转,采食量增多,2周后控制了疫情。

5.2.3加强环境消毒和饲养管理在发病期间坚持1天消毒1次,同时保持栏舍通风,适当降低饲养密度,减少应激。

5.3预防

5.3.1仔猪的药物预防

由于该场副猪嗜血杆菌病危害较严重,因而应用以下方法进行预防:

①仔猪出生后l天、7天、l4天、28天、42天各肌肉注射“加康”注射液0.3毫升、0.5毫升、1.0毫升、l毫升进行保健,效果良好。

②仔猪出生7天后至断奶后3~5周:每吨饲料中添加“骏安”(第二代替米考星)300克/吨+“加康”500克/吨+强力霉素300克。特别是4~8周龄的仔猪母源抗体已降至较低的水平或已经消失,此时在饲料中使用药物进行预防。是预防副猪嗜血杆菌病较为有效的方法。

5.3.2生产母猪的药物预防

①母猪产前7天至产后7天:饲料中添加“加康”400克+2.5%洛美沙星(洛沙丁)1000克,连续饲喂14天。

②母猪分娩后8小时内(或产出4~5仔猪头后),肌肉注射含有表皮生长因子(EGF)的长效土霉素“爱畜达”l0毫升,防治产后母猪三联症等疾病,促进输卵管、产道上皮细胞的再生和修复,有效增强母猪的抵抗力。

5.4加强饲养管理检讨饲养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消除主要的应激因素。

5.4.1分娩舍和保育舍应避免不同年龄的猪只混养.使用“复合醛”对猪舍进行严格有效的清洁和消毒工作后,空置l周时间再转入新的猪群。

5.4.2及时将刚产下的仔猪用柔软的抹布抹干仔猪身体的水分,再放入盛有含有溶菌酶、凝血酶的新型环境调节剂“洁体健”盆中,干燥和消毒全身,特别是脐带部位,再放于红外线保温灯下,不仅有利于保温、促进断脐带时伤口止血和愈合。而且可降低皮肤病、副猪嗜血杆菌病、链球菌病的发病率。

5.4.3初生仔猪应及早吃到初奶以获得足够的母源抗体,重视仔猪保温;将仔猪去势时间提前到7~10日龄,发病猪场仔猪适当推迟1周断奶。

5.4.4仔猪转栏前后3~5天.在饮水中添加多维素添加剂和可溶性抗生素药物.以提高抗应激能力。

5.4.5降低饲养密度并加强猪舍通风对流,提高舍内空气质量。

5.4.6尽量减少或避免在保育期间注射各种疫苗,母猪产前4周注射高效浓缩五号疫苗,使母猪处于高免状态,将五号苗推迟至65天后注射。减少仔猪产生应激而诱发疾病的发生。

5.4.7在饲料中添加改性的霉菌毒素处理剂.如霉消安等,减轻霉菌毒素的危害。

6效果观察

经采取上述综合性措施。特别是免疫程序的调整和提前使用有效药物进行预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的发展,2008年11月中旬,发病猪场生产恢复正常,哺乳仔猪发病率下降至7%,发病猪病死率为28%.保育仔猪发病率下降至8%,发病猪病死率为21%,发病猪淘汰率l9%。至2008年12月下旬,哺乳仔猪发病率下降至3%,发病猪病死率为l6%,保育仔猪发病率下降至2%,发病猪病死率为9%,发病猪淘汰率6%,全场保持发病前的正常生产水平。

7体会

7.1由于该菌有15个以上血清型,任何一种疫苗只能免疫其中的几个血清型。疫苗免疫在不同血清型之间的交叉保护率较低.因此商品疫苗的保护效果各猪场反映不一.猪场应尽可能了解本场流行的血清型。有目的性选择副猪嗜血杆菌病疫苗进行预防。使用含多个血清型和菌株的灭活疫苗进行控制。发病严重的猪场,母猪可在产前7周和4周分别免疫1次,仔猪在7日龄、21一23日龄各免疫1次。

7.2副猪嗜血杆菌具有明显的地方性特征.疫苗的保护作用仅限于同种血清型的病原菌.有部分猪场使用疫苗预防失败。可能是由于菌株血清型不同而缺乏交叉保护,临床上必须使用有效的药物进行预防和控制,才能降低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危害。

7.3接种蓝耳病弱毒疫苗后,疫苗弱毒同样会损伤机体的巨噬细胞,导致巨噬细胞短期内迅速减少。形成一个免疫空白期。如果其母猪已接种过疫苗。则母源抗体仍然有保护作用,能避免仔猪因免疫后免疫力迅速下降而发病。结合使用对蓝耳病、支原体和多种细菌有效的抗生素.防止免疫后导致发病的问题。如果尚未接种疫苗,更应提前使用有效的抗生素组合进行控制。

7.4副猪嗜血杆菌病临床上治疗难度很大,由于目前在我国流行的副猪嗜血杆菌菌株对大多数抗生素都产生了耐药性,当仔猪发病时,治疗难度较大,效果较好的药物疗效一般在40%~65%,因此。必须在该病发生的高峰期提前使用有效药物进行预防。

7.5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我们选择对三种细菌和支原体敏感的药物进行治疗和预防.并且考虑副猪嗜血杆菌在浆膜、关节、脑膜、肺部等部位数量较多,而浆膜、关节、脑膜毛细血管分布又少,肺部与血液也显示存在血肺屏障。一般药物很难到达副猪嗜血杆菌分布最多的部位.单纯依靠药敏试验的结果选用药物是不够的,必须选用穿透性强,组织分布浓度高的药物进行治疗.如第二代的替米考星、头孢类药物等.才能深入副猪嗜血杆菌附着部位。

7.6应重视霉菌毒素的危害。霉菌毒素对猪的免疫系统能造成损害,导致猪体的抵抗力降低,鉴于目前饲料中普遍存在霉菌毒素的实际情况,在疫病高发季节,饲料中应添加祛毒剂以减轻霉菌毒素的危害。

分享

请先登录后才能复制内容

注册 登录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1 评论

  • 江涵秋影

    江涵秋影

    这样的案例让人触目惊心,显示出猪场防控措施的重要性。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加强养殖管理,杜绝这类情况再次发生。

    2023-06-09 10:10

客服 客服 VIP 关灯 顶部

扫描或通过加QQ号3024107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添加好友

周一至周五 10:3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