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首页 > 畜类 > 养猪 > 猪增生性肠病的防治研究

猪增生性肠病的防治研究

农信网 2022-11-26 02:48:02 养猪 528

猪增生性肠病的防治研究

增生性肠病(Porcine proliferative enteropathy)又称猪回肠弯曲菌性感染,是由猪肠炎弯曲菌所引起的一组具有不同特征性病理变化的疾病群,主要发生于生长猪和育肥猪,临床上以进行性消瘦、腹泻、腹部膨大和贫血为特点。本病广泛发生于世界各国,近年来我国已有多次报道,应引起各养猪场高度重视。

一、病原特性

本病的病原体为弯曲菌属的猪肠炎弯曲菌(Campylobacter hyointestinlis)。由于本菌专性寄生于肠黏膜柱状上皮细胞的胞浆内,并在上皮细胞浆中繁殖,故又有胞内劳松菌(Lawsonis intracellularis)之称。菌体为多形态,主要呈撇形、S形和弧形(图1)等;革兰氏染色呈阴性反应;为微需氧菌,在含10%二氧化碳的环境中生长良好,于培养基内添加血液、血清,有利于初代培养。在老龄培养物中呈螺旋状长丝或圆球形,运动活泼,对1%牛胆汁有耐受性。这一特点可利用于纯菌的分离培养。

本菌对干燥、阳光和一般消毒药较敏感,例如,加热至58℃5分钟即死亡;在垫草、圈舍和土壤中于20~27℃只能存活10天。但对寒冷有较强的抵抗力,在6℃条件下可存活20天;在-79℃冷冻的精液内亦可存活较长的时间。

二、流行特点

各种年龄的猪对本病均有较强的易感性,但据临床和病理学观察,肠腺瘤病、坏死性回肠炎和局部性回肠炎多发生于断乳后的仔猪,特别是6~12周龄的猪最常见;增生性出血性肠病多见于肥育猪,尤其是16周龄以上的架子猪多发。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尤其是无症状的成年带菌猪更是仔猪感染的危险的传染源。病猪主要是通过粪便排菌,也能通过其他分泌物排菌,经污染饲料、饮水和饲养用具等方式,由消化道而感染发病。通常,感染初期,出现临床症状的猪比较少,大多是无症状的带菌者,但当猪体的抵抗力因伤风、感冒、环境突变或环境卫生不良等而降低时,感染猪便会发病。据报道,美国有的猪发病率可达15%~20%,死亡率为5%~6%;我国个别猪场的血清学阳性率可高达60% 以上。

三、临床症状

本病的主要临床特征是:病猪体况突然下降,体重减轻,食欲不振,多不发热,轻度腹泻,常排出混有较多黏液的软便,有时粪便中可见到较多的黏液块。由于长时间不间断地腹泻,导致病猪渐进性消瘦,贫血,可视黏膜发白或苍白,腹部膨大(图2),消化不良,饲料转换率明显降低,生长发育缓慢。当病猪发展为增生性出血性肠病时,临床以突然发生严重腹泻、粪便中含有较多的血丝或小血块、煤焦油样黑色粪便和血便、甚至排出纤维素性“肠管”为特征。病猪贫血严重,可视黏膜苍白;多在8~24小时内死亡。

四、病理特征

病理学上常根据本病的病变特征不同,而将之分为肠腺瘤病、坏死性回肠炎、局部性回肠炎和增生性出血性肠病四种类型。

(一)猪肠腺瘤病(Porcine intestinal adnomatosis, PIA)又名肠腺瘤增生,以肠黏膜未分化的上皮细胞增生而形成腺瘤为特征。眼观,病变常局限于回肠、盲肠和结肠前1/3部。回肠肠壁肥厚,浆膜下水肿,肠腔空虚(图3)。肠黏膜湿润,偶见附有黄色坏死碎屑物的斑点。黏膜皱褶深陷,常纵贯于黏膜面;有时尚见孤立的结节,尤以回肠近端多发。结节轮廓分明,隆突于黏膜面,其上部较底部为宽。盲肠和结肠黏膜可见多发性息肉状增生,直径可达1~37.5px。有的区域,结节可被深的裂隙分割;而一些部位的结节则隆起如岛状;有的结节还具有小蒂。镜检,回肠黏膜因上皮细胞和腺体细胞增生而增厚,在腺上皮细胞的顶部胞浆内常见有圆形、弯曲的菌体散在。

(二)坏死性回肠炎(Necrotic ileitis,NI) 是以回肠黏膜发生明显的凝固性坏死并伴发肠腺上皮细胞的增生为特征。眼观,回肠肠壁增厚,黏膜面被覆灰色或灰黄色的坏死组织,呈龟裂状,其表面常黏附食物微粒(图4)。坏死组织的质地坚韧,与黏膜或黏膜下层牢固的粘连,伴发少量出血和肌层水肿。镜检,回肠黏膜的坏死为凝固性坏死,深达黏膜下层。应用抗猪肠炎弯曲菌免疫荧光染色在坏死碎屑物内可发现强阳性荧光反应。

(三)局部性回肠炎 (Regional ileitis,RI)以回肠末端的肠壁增厚为特征。眼观,回肠末端的肠壁增厚,坚硬如胶皮管样(图5)。切面见肠腔狭窄,黏膜面呈不规则状,黏膜下层肉芽组织增生并扩延至肌层,肌层肥厚,肠壁集合淋巴小结肿胀。镜检,肠绒毛上皮细胞脱落,黏膜表面被覆一层有多量细菌的坏死碎屑物,肠腺呈岛屿状散在,未分化的上皮细胞明显增生。电镜观察,在肠腺上皮细胞的顶部胞浆内见有弯曲菌。

从以上病理组织学变化看,局部性回肠炎和肠腺瘤病之间可能有密切关系,因为在本病的经过中亦出现明显的原发性腺瘤变化。因此,局部性回肠炎可以看成是肠腺瘤病的中间型。

(四)增生性出血性肠病(Proliferative haemorrhagic enteropathy,PHE)以回肠末端的黏膜和黏膜下层增厚,肠腔积有血液等为特征。剖检见,尸体因肠道出血而致可视黏膜和皮肤苍白,特征性病变多局限于回肠。病初,仅见回肠系膜水肿,腹水增量或为血色样液体,回肠黏膜呈弥漫性红色;病程稍长的病例,回肠呈进行性扩张,肠壁肿胀,浆膜下水肿,回肠浆膜外观呈网状;切开见回肠末端黏膜和黏膜下层增厚,肠腔积有血液或由凝血块形成的柱状物(图6);重症病例,在回肠黏膜上则见纤维素性假膜,并与黏膜粘连,在假膜与黏膜之间亦可见凝血块。腹水浑浊呈血红色,空肠黏膜有时散发点状出血,大肠多无变化。肠系膜血管扩张充血,肠系膜淋巴结充血、水肿。镜检,回肠肠壁含有多量血液和混杂多量嗜中性白细胞的纤维蛋白;肠腺上皮细胞明显增生并伴轻度坏死;黏膜固有层充血、出血,并见数量不等的炎性细胞浸润。切片用Warthin-Starry镀银染色,在肠腺和黏膜上皮细胞的顶部胞浆内以及固有层和黏膜下层的组织间隙中,均可发现弯曲菌。

五、诊断要点

本病的临床症状不典型,依其做出诊断有困难,因此主要靠病原的分离和病理剖检来确诊。病原分离多采取粪便作为检查材料,但粪便中的杂菌较多,而本菌的生长要求又很苛刻,常使该菌的检查受到影响。近年来,通过在血琼脂中添加能限制其他细菌生长而对本菌无碍的多种抗生素,研制出具有高度选择性的培养基,如Campy-BAP血琼脂等,使本菌的分离检出率大堤高。分离时,将粪样接种于选择培养基上置42~43℃微需氧环境中培养48小时,如有疑似菌落生长时,即可进一步作鉴定。此外,还可用间接血凝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免疫荧光抗体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血清学方法进行诊断。病理学诊断时,可根据眼观的病理变化和组织学检查,对疾病做出病理分型,并经Warthin-Starry镀银染色在切片中可检出特异性的病原体而予以确诊。

六、治疗方法

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消化道,病原主要生存在回肠和盲肠等部,因此内服用药较注射用药的效果要好。但对体质较差的病猪,可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兹介绍几种治疗本病的常用药物及方法。

土霉素疗法本药对革兰氏阴性菌有较好的抑制和杀灭作用。治疗时常选用片剂(常用的片剂有三种,每片的含药量分别为0.05g,0.1g和0.25g),按每千克体重20~50mg内服;首次可加倍量分两次内服(间隔6小时),连用3~5天。预防时可用土霉素钙粉剂按每吨饲料300~500g的比例,与饲料充分拌匀,连用一周;也可按每升水加0.11~0.28克的剂量,放入水中充分搅匀,令猪饮用一周。

七、预防措施

由于本病是经消化道传播的,所以防制本病的主要措施是避免病猪摄食被病菌污染的饲料和饮水;发现病情后,不仅对病猪隔离治疗,而其他的猪也要进行药物预防;病猪用过的圈舍、垫草或用具等应彻底清扫、消毒,间隔2~3周后方可使用。常用的消毒方法是:先用10%~20%石灰乳混悬液粉刷墙壁和圈栏,喷洒地面、沟渠和粪尿等(也可用1公斤生石灰加水350毫升化开而成的粉末,撒布在地面和粪池周围进行消毒);再用3~5%来苏儿对用具、饲槽和垫草等进行消毒。

请先登录后才能复制内容

注册 登录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3 评论

  • 流年→在等谁相濡以沫

    流年→在等谁相濡以沫

    @烟雨幽梦听起来挺严重的,希望相关研究能够取得突破。

    2023-10-16 18:57

  • 烟雨幽梦

    烟雨幽梦

    希望研究能够深入,为猪的健康保驾护航。

    2023-06-30 13:34

  • 殀孽

    殀孽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希望能够早日找到有效的防治方法。

    2023-03-14 08:11

客服 客服 VIP 关灯 顶部

扫描或通过加QQ号3024107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添加好友

周一至周五 10:3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