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首页 > 畜牧养殖 > 赛尔(畜牧猪免疫抑制性疾病发病因素及防制措施)

赛尔(畜牧猪免疫抑制性疾病发病因素及防制措施)

农信网 2019-08-27 15:31:13 畜牧养殖 840

赛尔(畜牧猪免疫抑制性疾病发病因素及防制措施)

猪免疫抑制性疾病发病因素及防制措施

沈玉林

桐乡市濮院镇农业经济服务中心

近年来随着中国养猪业的发展,猪的频繁流动及传染病防控缺失,造成养猪业频繁暴发传染病,特别是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高感染率、高发病率严重制约我国养猪业的进一步发展。猪的免疫系统是机体保护自身的防御性结构,是在长期进化中与各种致病因子的不断斗争中逐渐形成的,不仅能抵御外来细菌、病毒和其他有害物质的侵袭,还能清除体内衰老、突变、恶化或死亡的细胞,保卫机体的健康。因此,在正常情况下,如果机体免疫功能强大,就可抵御疾病的攻击;相反,免疫功能低下时,容易受到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攻击而引起发病。

免疫抑制是猪体免疫系统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损伤的结果,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病理现象,对养猪业危害严重。在当前饲养管理模式下,引种频繁、仔猪出生后不能适应新环境、过度消毒、大量抗生素的使用和劣质霉变饲料的使用都会导致免疫抑制。出现免疫抑制后,首先是猪的生理代谢受到限制,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养殖成本大幅度上升;其次是猪的免疫系统受到损害,参与免疫应答的器官、组织和细胞受到破坏,抗原的递呈受到干扰,抗体的形成被抑制或阻断,机体的屏障保护功能减弱或丧失,导致猪继发或并发多种疾病,严重时可引起大批死亡;第三,发生免疫抑制性传染病时,其导致的间接危害尤其严重。

1发病因素

1.1饲料营养配制不科学

猪免疫系统内抵抗病原微生物的物质基础是抗体,它是一种具有特殊作用的蛋白质,其合成过程需要众多氨基酸的参与,若饲料中蛋白质或氨基酸供给不足,抗体无法合成,临床上就表现为免疫抑制。凡是影响蛋白质合成的物质,包括维生素、微量元素等,都会影响到抗体的合成,如硒对蛋白质的合成起着积极作用,锌既能直接催化蛋白质代谢,又可通过构成激素,间接参与DNA、RNA、蛋白质的代谢,对免疫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硒、锌缺乏,蛋白质合成与代谢受阻机体的免疫功能就处于抑制状态。同样的道理,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泛酸、尼克酸等,都参与蛋白质的代谢,若这些维生素缺乏,机体的抗体水平就会大受影响;而维生素A缺乏,将直接导致淋巴细胞萎缩,降低淋巴细胞的分化、增殖以及受体表达与活化,使免疫应答能力大幅度降低。

1.2各种应激反应

饲养制度不合理,管理方法不恰当,环境条件不合适,如环境嘈杂、通风不良、卫生条件差、温度过高或过低、饲养密度过大、饲料变换太突然等,猪都会出现不良应激反应。即使是在正常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如注射疫苗、转群和运输、断奶、去势、打耳号,因为对猪的刺激较强,也会出现一些不良应激反应。在应激反应条件下,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显著增多,体内产生热应激蛋白等异常代谢产物,这些物质会影响淋巴细胞的活性;同时,猪受应激源的刺激后,可引起一系列综合征,导致胸腺淋巴组织萎缩,血液中淋巴细胞减少。所有这些变化,都会使免疫应答受到影响,临床上表现为程度不同的免疫抑制。

1.3疫苗和药物使用不当

实践证明,有些养猪户经常盲目大量使用药物,目的是想预防或治疗猪病,但在很多情况下,却导致机体免疫力的下降,有些药物如四环素类药物、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都能影响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形成,具有抑制免疫系统的副作用;若使用不当,就会造成免疫抑制。

1.4饲料霉变影响

饲料发霉变质,可产生霉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烟曲霉毒素、呕吐毒素、T-2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等。猪如果吸收低剂量的霉菌毒素,会使胸腺、脾脏等器官萎缩,巨噬细胞受到毒害并使其不能吞噬病原微生物,导致免疫抑制,接种疫苗后反应强、效果差,增加疾病感染的几率和治疗的难度;吸收高剂量的霉菌毒素,则会导致中毒发病甚至死亡。

1.5许多病原微生物诱导因素

1.5.1 病毒性因素:如猪蓝耳病病毒、猪圆环病毒、猪瘟病毒、猪流感病毒、猪伪狂犬病毒等。

1.5.2 细菌性因素:猪附红细胞体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弓形体病、猪支原体肺炎等。

1.5.3 霉菌毒素或农药污染饲料:20世纪80年代研究证实黄曲霉毒素、单端孢霉素类的烯T-2毒素和蛇形毒素DAS、赭曲霉毒素A都可使猪产生免疫抑制。

1.5.4 疫苗及其佐剂弱毒疫苗的广泛应用:已知PR、EP、PPA等弱毒疫苗会对猪体造成几周的免疫抑制。研究证实:若在短于PCV-2感染4周~2周接种PPA苗与EP苗,会增强PCV-2的复制、长期严重的PCV-2病毒血症、加重淋巴组织的缺损。

1.5.5 消毒剂:如苯酚类与甲醛消毒剂,有明显的免疫抑制。

1.5.6 理化因素:重金属(如汞、铅等)、工业化学物质(如过量的氟)等能毒害和干扰机体免疫系统正常的生理机能,过多摄入会使免疫组织器官活性降低,抗体生成减少;大量放射线辐射或大剂量紫外线照射动物,可杀伤骨髓干细胞而破坏其骨髓功能,结果因严重损伤而造成免疫抑制。

2当前造成养殖场猪免疫抑制病的疫病因素及其危害

2.1猪瘟病毒

猪瘟病毒感染猪体后,先在扁桃体内复制,然后转移到周围淋巴结,在局部淋巴结复制后再到达外周血液,从而在脾脏、骨髓、内脏淋巴结和小肠淋巴样组织中大量繁殖,破坏机体的白细胞和单核细胞,导致淋巴细胞衰减、T细胞活性被抑制,进而破坏机体的免疫应答,降低其抗病力,导致其他各种病原体的入侵。

2.2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

猪蓝耳病病毒侵入猪体后,被巨噬细胞吞噬。病毒不但不会被杀死,反而在单核细胞系与巨噬细胞内繁殖、复制,特别是在肺泡巨噬细胞内,猪体产生的抗体能促进巨噬细胞对猪蓝耳病病毒的吞噬作用,并导致猪蓝耳病病毒复制增强;病毒还能降低肺泡巨噬细胞的功能,诱导猪肺部细胞凋亡,包括肺泡巨噬细胞、血管内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等;同时肺泡巨噬细胞的非特异性杀菌功能也严重受到抑制,并引起外周淋巴细胞中T细胞亚群发生异常改变,对T细胞的功能和细胞因子的生成都会产生影响。然后,病毒再持续到局部淋巴组织并扩散到全身组织的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中持续繁殖、复制,产生免疫抑制和免疫干扰,最终导致猪体免疫力降低,使其易继发感染其他病原。特别是侵害呼吸系统的病原体,临床上最常见的是多杀性巴氏杆菌、肺炎支原体、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波氏杆菌和沙门氏菌等,造成猪群高发病率与高死亡率。猪蓝耳病病毒在猪体内的持续性感染还可导致猪瘟疫苗的体液免疫受到明显的抑制,影响猪瘟弱毒疫苗的免疫效果。

2.3猪流感

猪流感病毒感染猪体后,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大量繁殖,导致上皮细胞脱落、坏死;引起肺部嗜中性粒细胞浸润,阻塞呼吸道并损伤肺组织;病毒在肺泡巨噬细胞内复制,对巨噬细胞有杀伤作用;由于呼吸系统受到严重的病理损伤,从而易引起其他病原体的入侵。在临床上常见与猪蓝耳病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瘟病毒和呼吸道冠状病毒混合感染,并可继发感染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副猪嗜血杆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等。

2.4猪伪狂犬病

猪伪狂犬病病毒感染猪体后,首先在鼻咽上皮和扁桃体内复制,然后随淋巴液扩散至附近的淋巴结,并在单核细胞和肺泡巨噬细胞内复制,损害其杀灭病原和细胞毒的功能,导致机体免疫抑制与免疫力低下。

2.5猪圆环病毒

猪圆环病毒2型病毒感染猪体后,在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抗原递呈细胞以及肾小管、支气管的上皮细胞、内皮细胞、肝细胞和淋巴细胞内繁殖、复制,使病猪血液中单核细胞和未成熟粒细胞数量增加,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数量减少与萎缩,说明T细胞和B细胞的免疫功能受到影响。猪群要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保持猪舍的干燥、清洁、卫生;猪舍、用具及环境定期消毒;做好猪舍的通风、换气,降低氨气浓度,以保证和改善猪舍的空气质量;按照不同日龄猪的要求,减少猪群的饲养密度;注意冬季保暖、夏季降温。

3养殖场免疫抑制病病毒控制措施

3.1完善消毒灭源工作

猪群要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保持猪舍的干燥、清洁、卫生;猪舍、用具及环境定期消毒;做好猪舍的通风、换气,降低氨气浓度,以保证和改善猪舍的空气质量;按照不同日龄猪的要求,减少猪群的饲养密度;注意冬季保暖、夏季降温。

3.2所有各阶段生猪全进全出

规模化猪场应该积极实行养猪生产各个阶段的全进全出,按目前我国规模化猪场的现状,至少要做到产房和保育两个饲养阶段的全进全出,从而减少或避免猪群间母猪与仔代间的疾病感染机会。规模化猪场要做到尽量减少不同日龄的猪混群饲养,尽量减少猪群转栏和混群的次数,以减少应激因素。有条件的规模化猪场,也可推行早期断奶隔离的技术,以阻断和控制传染病病原在种猪与仔代间传播。

3.3加强进出人员管理

猪场外部、供应区及猪群生产区必须严格分开,猪场大门、生产区入口均应设立水泥结构的消毒池及相应消毒装置。来往人员、车辆、物品均应采取相应消毒措施。猪场应严格控制人员频繁流动,谢绝参观,如因特殊原因需进场的,征得同意后,需更换经消毒处理的工作服、胶鞋、帽,洗手消毒,经消毒池后方准进入。养殖场工作人员进出场,应更换固定工作服、鞋、帽,使用后应放置于更衣室内,严禁带出场外,并定时将工作服、鞋、帽等薰蒸消毒。猪舍内外、粪道粪沟、运动场、用具、饲槽等必须经常清扫。饲养员应坚守岗位,定时清除舍内粪便并送到贮粪池或指定地点堆积发酵。精心护理和观察猪群,如有异常有关人员及时进行处理。

3.4引进生猪严格检疫,注重隔离时间

在引种前,必须对种猪出售场进行疫情调查,包括以往发生过哪些疫病、发生时间、流行情况、诊疗情况、防制措施等。如果种猪出售场曾出现过某些重要传染病,应慎重引种,不要从集贸市场上引种。检疫:临床观察引进种猪精神、体貌、健康状况,必要时进行实验室检验。引进后,应针对本场实际情况,对种猪进行疫苗补免和加强免疫。隔离:引进种猪须隔离观察1个月以上,健康无病、进行疫苗补免和加强免疫、经体表消毒后的种猪方可引入本场生产区。

3.5做好预防免疫接种工作、免疫疫苗的正确使用任何猪场、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制订一个通用的免疫程序。除国家对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实行全面免疫政策外,养猪场还应根据当地疫情和本场疫情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所用疫苗必须是经国务院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使用的疫苗,有效免疫率达85%以上时,发病几率较小。免疫后抗体达不到保护水平的应及时补免,补免后抗体水平仍不高的仔猪很可能发生了先天感染或免疫耐受,要坚决淘汰,避免发生免疫失败现象,杜绝传染源。坚持定期对猪群进行抗体水平监测,制定有针对性的免疫程序。

3.6发生猪传染病时应及时处置和科学用药

综合防治的关键技术是净化措施。应采取以狠抓种猪群净化、培育健康种猪群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有条件的养殖场应对种猪定期采样进行病原学检测,对检测阳性猪应及时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防止疫病的扩散,达到逐步净化的目的。同时加强免疫监测,建立新的无带毒健康种猪群,繁衍健康后代。病死猪、死胎、胎衣等,应深埋作无害化处理;粪尿等要及时清除并经发酵处理,杀灭蚊蝇,定期灭鼠,减少疫病从疫源地所造成的严重传播。经过多次反复净化后,逐渐清除带毒种猪,并结合施以其它综合措施,使疫病得到有效控制。

4养殖场猪免疫抑制病的防治措施

4.1提高猪场的饲养管理水平

4.1.1 饲养管理不善是导致本病损失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饲料(维生素、微量元素)营养、霉菌毒素的危害,猪场保健意识、猪舍通风程度和降温能力、猪群饲养密度、生产模式,消毒工作重视程度和科学的实施能力等方面对本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起着关键的作用。按笔者多年的实践经验,猪场的饲养管理水平应该是决定猪发病率的主要因素。

4.1.2 猪场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素质是猪场防疫水平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在目前疫病复杂的形势下,及时采取科学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是预防传染病、降低发病率和猪死亡率的关键。

4.1.3 加强消毒意识,生产区入口要有消毒池,进入生产区必须消毒。制定完善的消毒计划并坚持不懈。注意选择两种高效消毒剂交叉使用。

4.1.4 有条件户、场,可考虑将猪舍搬迁至远离村庄的地方,尽量避免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入猪场生产区,无法避免时,一定要先消毒后进入。

4.1.5 制定一套适合自己户、场疫情情况的免疫计划,并严格执行,防止出现免疫空档和剂量不足。有条件的猪场应定期进行有关疫病抗体检测,及时接种相关疫苗。

4.1.6 在使用疫苗时,一定要注意疫苗的质量,保证剂量和正确的使用方法。避免使用地塞米松等对免疫有抑制作用的药物。为了提高猪对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可在注射疫苗时,在饲料中添加增强猪的免疫药物,以提高机体的抗体水平。

4.1.7 免疫抑制病发生后,尽快确诊。分析检查病毒疫苗情况,该紧急接种的应紧急接种。控制其传播;使用免疫增效剂以恢复免疫系统功能,改善和增强机体免疫能力;同时合理使用抗生素以控制继发、并发细菌感染。

4.1.8 加强灭鼠、灭蝇工作,在猪场内禁养其它动物。

4.2找出发生免疫抑制病的原因,针对原因采取相应措施4.2.1 避免遗传带入和近亲繁殖,杜绝或减少遗传性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发生。引进种猪或精液时应严格检疫,防止在引进优良品种的同时,带入自家猪场原本没有的疾病。

4.2.2 切实做好病毒性疫苗的免疫接种工作。猪蓝耳病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瘟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等都是猪免疫抑制病的病原,因此,必须先根据猪场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然后选择可靠、稳定的疫苗进行免疫接种。在猪蓝耳病病毒和猪圆环病毒感染猪场时,应做好猪瘟、猪伪狂犬病和猪细小病毒病的控制,尤其是要把猪瘟控制好,否则会造成猪群的高死亡率。

4.2.3 做好其他疫病的免疫接种,特别要做好猪气喘病疫苗的免疫接种工作,以减轻猪肺炎支原体对肺脏的侵害,从而提高猪肺脏对呼吸道病原体感染的抵抗力。据有关试验报告证实,猪蓝耳病病毒对肺炎支原体的免疫效果会产生严重干扰。在猪蓝耳病阳性的猪群中,使用气喘病菌苗免疫,猪群的抗体水平明显偏低,免疫效果不明显,很多猪场因此不免疫该疫苗,结果造成恶性循环,孰不知猪肺炎支原体也是引起猪免疫抑制病的病原之一。

4.3改变和完善饲养方式

4.3.1 建立完善的药物预防方案,适当地应用药物控制猪群的细菌性继发感染。猪蓝耳病病毒和猪圆环病毒感染的危害更多是体现在感染猪群的继发感染。猪蓝耳病病毒和猪圆环病毒感染的猪群由于免疫功能的损害,易引起一些细菌性的继发感染,因此建议在妊娠母猪产前和产后阶段,哺乳仔猪断乳前后、转群等阶段按预防量适当在饲料中添加一些抗菌药物,以防治猪群的细菌性继发感染。在母猪饲料中适当添加霉菌吸附剂,尤其是在夏季,注意选择有效的防霉剂及毒素吸附剂。选择高效消毒液来加强猪舍及环境的消毒,降低猪场环境病原微生物的数量。

4.3.2 减少各种不良应激。应激因素对猪来说不可避免,但可以通过采取各种措施使应激最小化,如加强饲养管理、保证充足饮水、降低饲养密度以及人工控制舍内环境温度等。

4.3.3 应用免疫增强剂。在饲料中添加有机硒、黄芪多糖等免疫增强剂。

4.3.4 饲料营养均衡。提高饲料中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水平,保持饲料营养均衡,提高饲料的质量。

4.3.5 提高呼吸器官的抵抗力。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免疫抑制性因素都会侵害呼吸道器官,引起呼吸道的各种症状,所以改善猪场环境、接种相应疫苗、提高猪肺脏功能对呼吸道病原体感染的抵抗力显得尤为重要。实践证明,引起猪免疫抑制的各种因素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它们往往相互促进、互为因果,从而使各种疾病的病因变得非常复杂,这也是目前养猪生产中猪病难以诊断和防治的根本原因所在。在养猪生产过程中,应该认真贯彻落实具有自已特色的预防保健综合措施,充分增强动物自身体质,培育优质猪群,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此类疾病的发生,提高养殖生产的经济效益。

请先登录后才能复制内容

注册 登录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3 评论

  • 每一天,为明天!

    每一天,为明天!

    作为养猪户,了解猪疾病的预防措施非常重要,希望能够通过实践运用这些知识。

    2022-06-29 21:35

  • 落雨寻钱

    落雨寻钱

    @落苏零陌看完这篇文章,我对猪免疫抑制性疾病的了解更多了,感谢科普!

    2021-07-19 03:34

  • 落苏零陌

    落苏零陌

    听说猪免疫抑制性疾病对养猪业影响挺大,希望科学家们能够早日找到有效的防治方法。

    2020-08-07 09:32

客服 客服 VIP 关灯 顶部

扫描或通过加QQ号3024107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添加好友

周一至周五 10:3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