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首页 > 畜类 > 养猪 > 高热病的临床症状(处理方案与效果分析)

高热病的临床症状(处理方案与效果分析)

农信网 2018-08-20 23:41:02 养猪 173

高热病的临床症状(处理方案与效果分析)

近年来,以风媒传播的流行性猪病此起彼伏,给养猪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大部分“有经验”的业主一旦猪群出现群发性临床“高热”症状.便以最快速度进行“清场”处理:也有部分业主在“药店兽医”的指导下进行“过度治疗”,大多都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此类流行性猪病缺乏准确可靠的病因判断,仅凭临床表观症状、个体病理剖检或实验室检验结果便作出先人为主的“经验性判断”,这可能是导致判断及随之所行方案屡屡失误的主要原因。

最近,笔者对发生临床高热症状为主的某小型猪场(存栏母猪300余头)进行了跟踪观察,准确记录,并采取了一定的有效应对措施,取得了基本满意的结论。现将详情报告如下.供业内同仁参考。

1发病过程及临床表现

该场明显的临床症状始于不同日龄的生长猪群及怀孕分娩母猪群.继而波及到保育舍小猪,最后以部分母猪出现早期流产而结束,病程在该场延续约8周之久。

2008年9月15日起,该猪场90日龄左右的生长猪群最先出现咳嗽症状,随之很快波及全场约1800头不同13龄的生长肥育猪(以下称作生长猪群),先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咳嗽症状,且症状逐渐加重;发病l周左右时鼻涕增多,采食量略有减少,个别猪只似有发热症状表现,发病4~5天后部分猪只出现腹式呼吸症状:部分猪只有顽固性腹泻症状:因当时误认为是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至的喘气病。而未引起足够注意,病猪体温及猪群采食量未作准确记录。

几乎是与此同时,母猪群亦出现个别发热病例,但基本无咳嗽表现:生产死胎(均为临产前的白胎)、弱仔数逐渐增加,发病高峰期产死胎弱仔的母猪占同期生产母猪的50%左右:不正常母猪所产死、弱仔数占其产仔总数的30%左右;弱仔在出生后l周内基本全部死亡,而初生时健康状况正常的仔猪在哺乳及后期的生长发育良好,未见其它不良表现,产房小猪未见不良反应;但生产死胎、弱仔的母猪断奶后大多发情不正常.推迟发情或长时间(断奶后3周以上)不发情者占30%以上。

lO月9口起,一群保育舍后期小猪(167头,体重约25kg,下称A群小猪)采食量急剧下降,从发病前l天的约1.2kg/头(全群每天投喂5包全价料,每包40kg(下同))降至发病后第l0天的不足0.5kg/天/头(全群每天投喂2包全价料);病猪初时鼻筒干瘪、发绀,干咳严重,直肠温度为40.5~41.8℃,拉干结粪球;其中有数头小猪耳朵发紫,但精神状态尚好,喜吃红薯藤、菜叶等青绿饲料:发病7~8天后病猪鼻涕增多,鼻筒周围粘结较多碎料及粉尘等污物。

10月22号起,另一群保育初期小猪(388头,体重约15kg,下称B群小猪)发病,采食量从发病前l天的820g/天/头(全群每天投喂8包料),降至发病第4天的515g/天/头(全群每天投喂5包料);病猪体温及其它临床症状与上述A群小猪类似.呈典型的临床“高热症状”。

11月5日一ll月10日,先后有7头怀孕初期(胎龄均为40天左右)的母猪流产。此后再未见新发病的猪只.一场延续8周之久的流行病基本结束。

2处理措施及其效果

2.1因对生长猪群的早期症状疑为肺炎支原体感染,于是先后连续投放治疗量的支原净、替米考星及林可霉素等治疗常见呼吸道病的药物,对咳嗽症状几乎没有任何改善:有腹式呼吸症状的病猪几乎全部淘汰或死亡.仅有少数病猪经药物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猪群发病后4周左右.病程渐趋缓和,但咳嗽症状始终未能全部消失:全程(8周)死淘猪只约5%。本文来源搜猪网。

2.2发病母猪群以产死胎及弱仔为主.基本无肉眼可见的呼吸道症状.对个别有高热症状的病猪施以退热药物后1周,猪只基本康复,期间未有因病原感染致死、致残的母猪出现。

2.3因该场技术主管休假离场,A群小猪发病4天后才引起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全群小猪料中加倍(按采食量减少折算)添加福源康免疫调节剂2k∥吨料,饮水中添加5%~8%葡萄糖,适量水溶性复合维生素等支持性营养素;每天2次舍内喷施消毒药。

2.4根据猪场技术主管判断的各种可疑症状分别采取不同处理措施。

2.4.1对其中一组(22头)采取对症退热处理:连续3天,每天2次轮换注射治疗量的青霉素、柴胡安乃近复方注射液,无可见疗效后停药。注射药物后2~3天,几乎所有被注射的病猪颈部均l叶出现明最出血点,怀疑为柴胡安乃近复方注射液中混有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所致的不良反应。该组病猪最终死亡2头(9.1%)。

2.42因怀疑病猪与感染“附红细胞体”有关,对其中30头病猪连续2天注射“血虫净”,饲料中添加土霉素,未见任何效果后停药,该组最终死亡1头(3.3%)。

2.4.3因同时怀疑病猪可能与感染弓形体有关,对其中50头小猪连续2天注射治疗剂量的磺胺间氧嘧啶.未有任何效果后停药,该组死亡3头(6.0%)。

2.4.4该群病猪的其余65头小猪作流感疑案处理,除按2_3所述采取营养性支持措施及喷施外用消毒药物外,未添加任何药物,猪群表现稳定.最终死亡2头(3.1%)。

由于对该群小猪的营养性支持性治疗措施有延误,该群小猪的采食量到发病第l0天(营养性支持处理第4天)达到最低点,此后采食量逐渐回升,至发病后第15天,猪群基本恢复正常采食量,体温亦恢复正常,感染过程基本结束,耳朵发紫的若干小猪其耳朵亦逐渐退色,全部康复。全群共死亡8头(4.8%)。

2.4.5在借鉴处理A群小猪结果的基础上,对8群发病小猪作疑似猪流感处理,全群只以营养性支持措施及体外喷药物处理(与2.3所述相同),猪群发病4天后采食量开始逐步恢复,发病7天后采食量达到发病前一天的水平,猪群精神状态较好,无一死亡.如不准确记录饲料采食量,仅凭猪群l|缶床表观状态观察,不会发现猪群染病。然而,发病第8天,猪场老板在药店兽医的指导下.强制性在饮水中大量添加安乃近、阿莫西林,饲料中添加替米考星、氟苯尼考等药物。加药第3天起猪群逐渐出现毛松、弓背等症状.加药7天后出现死亡,且死亡数量逐日增加。至11月10日(发病后l8天)病程告一段落,共死亡117头,淘汰残猪75头,死淘率达49.5%。

3讨论

3.1从本案例猪群发病过程分析,病原感染始于90日龄左右的生长猪.随后几乎波及所有生长猪群,且以呼吸道症状为主;随后出现母猪产死胎及弱仔,3~5周后两群保育舍小猪先后m现症状,7周后部分怀孕初期母猪流产后全场疫情基本结束。其间对不同猪群分别施予各种对症药物均无疗效。从临床症状表现及流行病学角度分析,该场8周时间内,不同饲养阶段猪群轮番感染同一病原.结合临床处理结果可推断为原发性病毒感染,而以疑似流感病毒感染最为接近。部分生长猪群随后表现出的腹式呼吸等呼吸道症状很可能是场内常驻病菌(如猪副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放线菌或肺炎支原体等)在猪群遭受包括病毒感染在内的应激状态后的继发感染。

3.2猪群受病毒感染后,基本无任何有效药物可以治疗.惟有依赖动物自身的免疫系统予以抵抗。而动物体温升高为机体调动免疫细胞以消灭入侵病原的正常生理反应,此时如果给以退热处理,则很可能使病情加重.甚至引起死亡,而更多的注射治疗进一步增加了猪只的应激反应.令病情进一步加重,损失更为惨重。

3.3某些药物对动物(尤其是幼龄动物)的免疫系统功能具有抑制或破坏作用,临床上常见对疑似流感病毒感染的小猪施用利巴韦林或安乃近后会造成大量死亡,氟苯尼考等为数不少的药物亦会对动物的免疫功能产生负面影响。本案例的8群小猪在逐渐恢复到正常采食量后又发生逆转.并造成大量死亡,已证实与此有关。

3.4从本案例可见,对疑似流感病毒感染的猪群,以营养性支持疗法可能是最合理的处理措施。非特异性主动免疫功能调节剂一福源康的使用.可能对猪群的恢复有较好的作用,但若在药物使用上发生重大失误,亦难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5猪群疑似流感病毒感染后如处理得当,不一定会造成很大损失.如本案A群小猪(该群病猪虽然延误处理数天,但仍算预后良好):如处理不当,可造成大量死亡,并容易得出感染“高致病性”病原的结论,如本案B群小猪在错误使用治疗方案后的后续表现。因此,对病因病原的判断宜持审慎态度。

3.6疑似致感冒病原(流感病毒或嗜血感杆菌)大多损害动物的呼吸系统.造成缺氧症状,其分泌的内毒素亦可能进一步导致微循环障碍加剧,使动物肢端出现典型的缺氧性发绀症状。近年来,相当多的业内人士以此作为判断“蓝耳病”的标准可能是个重大误区。而我国绝大多数猪群都已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俗称“猪蓝耳病”)病毒的感染,这又为此类失当判断提供了足够的实验室“依据”。因此,仅以受感染动物的表观症状或实验室的单项或同源抗原抗体的检测结果便对传染性猪病的病因病原作出判断,往往容易得出偏颇的结论。

3.7致流感病原的血清型很多.变异情况亦较复杂,这给病原分离带来了很大的难题;况且,病原血毒症的出现时机亦很微妙,同一群动物在病原感染初期(如减料初期)与病程的后期或受多重感染后的濒死期.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如果以片面的思维方式来判断,而不考虑实验室手段的客观或主观局限性(如病毒不同血清型抗原或PCR所用引物的代表性).分离不出病原便判断为没有相应的病原感染,可能难免得出片面的结论。

4结语

与人类的感冒类似,猪流感只不过是众多常见病之一,如无太多继发感染或人为过度干预的情况下.患畜会很快耐过并康复。遗憾的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善、营养素缺乏或失衡、免疫失当、滥用药物、霉菌毒素干扰及重金属过量等诸多问题的存在,使动物的非特异免疫功能严重受损.对流感病毒等常见病原的易感性增加.加上对病因病原判断的失误及处理不当.常使简单问题复杂化;此外,非理性对待疑似猪流感的心理导向成为高端技术群体解决问题的障碍,使近几年来全国各地众多疑似猪流感案例基本未能得到正确处理.所受损失有目共睹。

近年来,全国各地众多猪场反映保育舍内小猪死淘率偏高,生长猪呼吸道病压力颇大,尤以体重40~60k9阶段为甚,从临床表现及剖检结果看,多似猪副嗜血杆菌感染症状。然而现时可用的药物几乎都已产生严重的耐药性(“药物保健”的必然恶果),猪群死淘率偏高(保育舍小猪死淘率高达20%~50%不等)、生长缓慢、饲料转换低、饲养效益差等反复出现的慢性消耗性难题成为束手无策的顽疾,如果相关专业人士能从控制病毒感染人手.而不是采取对付继发性细菌感染的“马后炮”措施。可能是令猪场健康状况发生根本性改变的基本出路;而谨慎制订合理的免疫方案(滥用疫苗、使用无效或保护

请先登录后才能复制内容

注册 登录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1 评论

  • £走出沙漠£

    £走出沙漠£

    高热病的临床症状看起来挺吓人的,希望能有更多的处理方案和效果分析,让大家可以更有效地对付这种情况。

    2020-07-19 17:00

客服 客服 VIP 关灯 顶部

扫描或通过加QQ号3024107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添加好友

周一至周五 10:3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