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首页 > 畜类 > 养猪 > 规模化猪场频发猪口蹄疫的根源何在 该如何制定免疫程序 (2)

规模化猪场频发猪口蹄疫的根源何在 该如何制定免疫程序 (2)

农信网 2017-09-10 03:17:45 养猪 735

规模化猪场频发猪口蹄疫的根源何在 该如何制定免疫程序 (2)

2.8可在不同动物间传播

包括人类在内的多达30余种偶蹄兽的共患病。而且与其他传染病最大点在于,口蹄疫病毒易在不同的动物间传播,猪场中人携带并传播口蹄疫病毒危害尤为严重。由于猪、牛对口蹄疫病毒有同源性,因此在流行过程中,口蹄疫病毒强烈感染猪而不感染牛。

3.临床症状

病初体温上升至40-41℃,食欲减少,患猪一般会挤于猪栏阴暗角落处,精神差;驱赶时起立困难,常会发出嘶哑的尖叫声,这时四肢蹄冠及鼻镜边缘可能有水疱,应仔细观察,有的病猪蹄冠起水疱但只出现轻度跛行(口蹄疫最先的症状:吻突、唇上发生水泡、烂斑。口蹄疫最典型的症状:蹄上出现水泡);有的病猪鼻镜出现大量水疱但仍能采食;有的病猪只发生单脚起疱(严重者蹄部破溃、蹄壳脱落,肉蹄鲜血淋漓,跛行或前肢跪地而行,躺卧不起)较难判断;哺乳母猪可见乳房出现白色水疱(破溃后留下红色烂斑),哺乳仔猪出现跪行或突然死亡等。

4.病理变化

除蹄部、口腔、乳房皮肤有水疱和糜烂病变外,个别病猪局部感染化脓,有脓样渗出物。死亡的哺乳仔猪胃肠可发生出血性炎症,肺浆液性浸润。最常见到的病变是心肌疲软,幼猪心内、外膜上有出血斑点和淡黄色或灰白色点状、带状及不规则的斑纹,心包膜有点状出血,心包积液混浊,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或条纹,称为“虎斑心”,心肌软,类似煮过的肉。由于心肌纤维变性、坏死,溶解、放出有毒分解产物而使仔猪死亡。哺乳仔猪常突然死亡,死后体表淋巴结极度肿大,切面出血、坏死,心肌出血、心内有大量积血块,肾肿大、出血、坏死,肝不同程度肿大。

5.鉴别诊断

猪的结节性疹、特别是发生在吻突上的结节性疹,易与口蹄疫混淆,需认真鉴别。结节性疹是结节,除吻突上已发生外,其他体表有毛处也发生结节,不产生水疱,结节消退后留下的是肌化灶,猪患结节性疹体温一般不高。口蹄疫的水泡一般发生在蹄部、无毛处和吻突上,其他体表有毛处一般不产生水泡,水疱皮很薄、易破裂,水疱皮破裂后留下红色烂斑,而不会出现肌化灶,口蹄疫是高热性传染病。根据以上特点,容易鉴别两种疾病。

6.防控措施

6.1免疫记忆细胞产生累加反应

生产实践表明:作为灭活疫苗,口蹄疫苗应于首免后的30 天加强免疫1 次,效果较好。只免疫1次,就不能使免疫记忆细胞产生累加反应,刺激机体产生高水平的抗体。带体喷雾消毒( 即对猪体和猪舍内空间同时进行消毒):鉴于空气传播是口蹄疫病毒快速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国外一些猪场在猪群已发病的紧急情况下,采取带猪消毒对口蹄疫进行紧急控制,非常实用而有效。据国外资料介绍,采用带体喷雾消毒时,所用药剂的体积以猪体体表或地面基本湿润为准,通常100 平方米猪舍内10 升 消毒液即可。

6.2规范规模化养猪场口蹄疫的防控

当前我国规模化养殖中普遍存在的口蹄疫防控体系不完善,监测技术和免疫技术不规范等问题,因此制定相应的综合防控、环境控制技术规范,建立相关的控制标准与风险评估体系,来指导、规范规模化养殖场口蹄疫的防控,降低规模化养殖场口蹄疫暴发风险非常必要。

多数养殖场在环境控制、管理措施、免疫接种、消毒措施、废弃物处理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少问题。多数场主都持有“重治疗轻防疫、重免疫接种轻饲养管理”的观念,而且轻视环境卫生和动物福利的重要性。二是用正向间接血凝方法做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口蹄疫免疫水平不高,虽平均合格率达到4.5%,但有不少样品抗体水平偏低;用RT-PCR 方法做病原学检测,结果显示:个别有口蹄疫隐性带毒现象。猪瘟等其他疫病时有发生,且临床症状非典型化、混合感染、继发感染情况较多。疫病有复杂化趋势,疫病识别和控制更加困难,防疫成本明显上升。

口蹄疫疫苗接种猪是以体液免疫为主,免疫猪血清中的特异抗体水平与抗感染强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因此,要注意适时监测抗体水平,了解猪群群体免疫状态,以此作为制定猪场口蹄疫免疫程序的科学依据。部分规模化猪场多年观察结果:种猪4次/年(母猪断奶前7-10天和分娩前45-60天各免一次3ml,公猪每季度1次3ml,母猪分娩前45天内不宜接种口蹄疫灭活苗)O型口蹄疫高效浓缩灭活疫苗(OZK/93 株)接种,抗体效价高达1/2048以上,所产仔猪吮乳阶段的母源抗体水平也高达1/2048以上,即使猪场受口蹄疫严重威胁时或猪场发生疫情时,也只是生长育肥猪零星发病,而母猪及吮乳仔猪则安然无恙。

胎儿期由于胎盘屏障作用,胎猪不能自免疫母体获得抗口蹄疫免疫力。新生仔猪吸食初乳后,可获得IgM、IgG、IgA各类抗体,母源抗体可保护99%的一月龄仔猪不感染口蹄疫,2月龄、3月龄时其保护力迅速下降至50%和8%。

6.3 免疫程序有待改进

疫苗免疫过程中需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群体免疫原则,群体免疫是指个别猪只注射了免疫针不管用,要全群都注射。这个注射那个不注射根本不起作用,它是一种群体防疫,就是检验抗体水平也是需要群体的;二是免疫药连续,要按照免疫程序免疫,冬春两季注射夏秋季不注射,就不能使免疫记忆细胞产生累加反应,刺激机体产生高水平的抗体。有研究表明:兰州中农威特公司生产的猪O型口蹄疫高效浓缩灭活疫苗(OZK/93 株),一般免疫后7天可测得抗体,21天左右达到峰值,维持抗病力时间约为2-4个月,但初生仔猪母源抗体在出生后3日龄达到峰值,随之逐步下降至30-35日龄降至1:32以下(免疫临界线),这可能与28-35日龄断奶有关,一旦断奶,抗体水平会急剧下降。因此,应于断奶后抓紧完成口蹄疫的首免接种(2ml/头后海穴注射),以便能使其顺利度过免疫低谷期。国外对免疫仔猪抗体水平的检测结果表明:灭活苗初次免疫后不能激活抗体的产生,仔猪首免后抗体上升无力,至30天后仍然徘徊于抗体临界线1:32左右,因此应于首免后25-30天进行二次免疫3ml为宜,二免后由于免疫记忆细胞的不断产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逐渐上升,在110-115天左右时达到峰值,至130日龄时仍保持较高的抗体滴度。如于此时再进行第三次免疫4ml,则肉猪于180日龄出栏时仍会维持较高的抗体水平。

抗体监测采用正相间接血凝试验,用兰州兽医研究所生产的O 型口蹄疫正向间接血凝试剂,首先对60 头试验仔猪分别于10、20、30 日龄进行母源抗体检测,在母源抗体降到5?2 以前进行首次免疫,免疫后每半月进行1次免疫抗体检测,在免疫抗体接近5?2 时进行二次免疫,二次免疫后,每月进行1 次免疫抗体检测,当免疫抗体再次接近5:2 时进行重复免疫,直至猪只出栏。以后根据抗体消长规律,对免疫程序进行调整和完善。结果分析及免疫程序的确定:通过检测数据可以看出仔猪在30 日龄时的母源抗体接近保护水平,故确定28-32 日龄进行首免(未断奶仔猪不宜接种口蹄疫灭活苗)。首免后由于1月龄的仔猪免疫应答弱,在首免1 个月时免疫抗体水平即接近5:2,遂将二次免疫定在首免后1 个月进行。二次免疫后,根据以往的经验,也为了减少采血对猪只的应激,改为每个月检测一次。数据显示,二免后第五个月免疫抗体水平仍在5:2 以上,可以保护到育肥猪出栏。最后,确定口蹄疫免疫程序为:28-32 日龄进行首免,1 个月后二次免疫;种猪可每4 个月免疫一次或在母猪每胎分娩前45-60天和断奶前7-10天各免疫一次(若在母猪分娩前45-60天免疫一次所产仔猪首免在60-65日龄,母猪在分娩前45天内不予注射口蹄疫疫苗),确保产后哺乳母猪的母源抗体效价达到1:1024以上。并且还根据经验和有关材料,为规模猪场制定出了其它疫病免疫程序,供猪场参考应用。

请先登录后才能复制内容

注册 登录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1 评论

  • 潇湘冷雨夜

    潇湘冷雨夜

    猪口蹄疫问题确实需要引起重视,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及时采取措施,保障猪场的免疫工作。

    2019-11-29 19:14

客服 客服 VIP 关灯 顶部

扫描或通过加QQ号3024107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添加好友

周一至周五 10:3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