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首页 > 畜类 > 养猪 > 仔猪副伤寒|仔猪副伤寒症状及治疗方案

仔猪副伤寒|仔猪副伤寒症状及治疗方案

农信网 2014-08-30 09:43:13 养猪 372

仔猪副伤寒|仔猪副伤寒症状及治疗方案

病原

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属中的猪霍乱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变种、猪伤寒沙门氏菌、猪伤寒沙门氏变种、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德尔俾沙门氏菌及都柏林沙门氏菌等沙门氏菌引起,引起猪沙门氏菌病的沙门氏菌血清型相当复杂。

沙门氏菌对外界不利因素的抵抗力强,干燥和冷冻对细菌无多大影响。干燥的环境中经4个月不死。在污染的水中能生存4个月以上,在粪便和土壤中能生存10个月。在10%~19%的氯化钠的腌肉中75天不死。在牛奶等食品中,不但能存活而且还能繁殖。对某些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直射阳光能迅速杀死,加热到60℃经20min可杀死,煮沸立即死亡。但猪霍乱沙门氏菌和鼠伤寒肠炎沙门氏菌能形成耐热的毒素,加热到75℃经1h不被破坏,所以含菌的猪肉,如不充分煮熟,常会引起人的食物中毒。一般兽医上常用的消毒药均可很快杀死本菌。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本属细菌对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等药物有抗药性,对庆大霉素、喹诺酮类药物敏感,但在实际治疗中,最好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以能选用最敏感的药物。

2流行病学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又以冬春季节多发。本病可感染各种年龄的猪只,但3~4月龄仔猪最易感,6月龄以上的猪发病少,1月龄以内的仔猪发病更少。多为散发,有时呈地方性流行。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通过粪便、尿液、流产物排出,经消化道感染。环境潮湿、长途运输、卫生较差、营养缺乏等外界不良因素可造成内源性感染。

3临床症状

1.急性(败血型)

发病初期多为急性经过,病猪体温升高到41℃左右,食欲不振或废绝,精神萎靡,喜藏于垫草内,寒战。常互相挤压、堆叠在一起,有的达3~4层;鼻盘发干,眼结膜发红,有黏性分泌物。初便秘,后腹泻,排出淡黄色恶臭的稀粪,有时不见腹泻。在发病的2~3天,在鼻端、耳、颈、腹及四肢内侧皮肤上出现紫色斑。此时病猪迅速衰竭,行走不稳,弓背弯腰,毛焦肷吊,呼吸困难,衰竭而死亡,病期为2~5天,死亡居多。

2.慢性

为最常见的病型,由急性转来或一开始即呈慢性经过。其病状与急性相似,只不过症状不明显或缓和些,据观察,最主要的特征症状是下痢,而且形式多样。粪便呈粥状或水样,为灰白、淡黄、黄绿、灰绿或污黑色,恶臭,常混有黏液,甚至黏膜或血液。严重时,肛门失禁,在吃食、躺卧或起立和行走时都可出现下痢,粪便自然下流,使尾部及整个后躯沾污,有的咳嗽时,呈喷射状排出稀粪水。有时病猪下痢与便秘交替流行。有的病猪还发生肺炎,有咳嗽和呼吸加快症状。一般来说,慢性病猪体温稍高或正常,有食欲,饲喂时,到槽前吃几口就离去,后期废绝,也有的病猪死前还吃,喜喝脏水。由于持续下痢,病猪日渐消瘦、衰弱,被毛粗乱无光,行走摇晃,眼眶下陷,在后期时,极度瘦削,弓背,腹部收缩,紧贴背脊下,筋骨毕露,体瘦如柴,真所谓“皮包骨”,最后极度衰竭而死。不死的病猪生长发育停滞,成为僵猪。

4病理变化

1.急性(败血型) 急性病例主要表现为败血症的变化。死猪体表皮肤淡蓝色或淡紫色,或见紫红色斑块。淋巴结肿大,呈紫红色,切面外观似大理石状,与猪瘟的变化相似。脾脏不同程度的肿大,呈暗紫色,切面蓝红色。肝、肾、心外膜见有出血点。胃肠黏膜红肿,上附黏液,可见出血点,重者呈弥漫性出血。肺有卡他性炎症变化。病程稍长的病例,大肠黏膜有散在的麸皮状的坏死物。

2.慢性慢性病例的典型病变主要在大肠,特别是盲肠和结肠前段黏膜的坏死和溃疡。初期肠壁淋巴滤泡发生肿大,为绿豆至黄豆大,逐渐演变发生坏死,向四周扩延,边缘隆起堤状,中央下陷,坏死物呈灰绿、黄褐、黄绿、污黑等不同颜色,肠壁出现大小不等的圆形溃疡。有的溃疡互相融合,形成小块溃疡。有的病例,见整个肠黏膜,特别是盲肠,发生弥漫性坏死及糜烂,表面被覆灰黄色麸皮样坏死物,粗糙不平,肠壁变厚,缺乏弹性,也见有表层黏膜条状坏死的。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切面呈灰紫或土灰色,呈髓样变化,甚至可见到灰白色坏死灶。肠系膜淋巴管变粗,为灰白色索状。部分病例,肝脏被膜下有大头针帽大或小米粒大灰黄色结节坏死灶。脾脏有的正常,有的脾髓增生肿大,质度变实。也有见小叶性肺炎的。

5诊断鉴别

慢性副伤寒由于发病特点、症状及剖检变化都较典型,不难做出诊断。

1.流行病学特点本病发生于1~3月龄仔猪,地方流行或散发,流行缓慢。常在饲养管理及卫生条件差的猪场发生。寒冷、气候多变、阴雨连绵季节多见发生;有降低仔猪抵抗力的多种致病应激因素存在。

2.临诊症状初期急性发生时,与猪瘟、猪丹毒相似,需结合其他材料综合判断。慢性病例典型的症状是持续性下痢,呈慢性经过;部分仔猪还有肺炎症状。

3.病理变化大肠有典型的溃疡,或弥漫性坏死,肠壁变厚。肝、淋巴结等为干酪样坏死等。

4.细茵分离急性病例需进行实验室检查,可从实质器官分离出病原菌,慢性病例不易成功。将分离的沙门氏菌,进行形态、培养特性(包括鉴别培养)、生化试验及血清学鉴定等。

5.鉴别诊断急性病例与猪瘟、猪丹毒很相似,除了结合症状、病理及流行特点进行分析,综合判定外,尚需进行实验室检查(如对猪瘟进行猪瘟酶标抗体试验、猪瘟荧光抗体检验及猪瘟兔体交互反应等)。

6治疗方案大批发病时,最好将分离的菌株作药敏试验,以选择最有效的药物。 1.抗菌素疗法的首选药为氯霉素,其次为土霉素和新霉素。氯霉素、土霉素每天每千克体重60~100 毫克,或新霉素每天每千克体重10~15 毫克,分2~3 次口服,连续用药4~6 天,其后剂量减半,继续用药7 天;2.磺胺类药物疗法,采用磺胺甲基异恶唑(SMZ)或磺胺嘧啶(SD) ,每千克体重20~40 毫克,加甲氧苄胺嘧啶(TMP) 每千克体重4~8毫克,混合后分成2 份,每天2 次,连用7 天。或用复方新诺明(SMZ- TMP) 每千克体重70 毫克,首次加倍,连用4~7 天;3.呋喃类疗法是用呋喃唑酮每天每千克体重20~40 毫克,每天分2 次喂服,连用7 天。

7预防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

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防止传染源传入,加强饲养管理,消除发病诱因,对水、饲料等应严格按照兽医卫生规定管理。病猪和病死猪均不可宰食,以免污染环境并引起食物中毒。被病菌污染的场地要全面彻底地消毒。

免疫接种

目前使用的主要有多价副伤寒灭活菌苗和仔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菌苗,后者以氢氧化铝作佐剂,其免疫效果优于前者。现在多用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菌苗口服或肌肉注射。出生后1 个月以上的哺乳健康仔猪均可使用。本菌苗注射免疫时,有些猪只可能出现较大的反应。口服免疫时,应空腹喂苗,使每头猪均能吃到足够的菌苗,菌苗的稀释和拌法要按规定执行,以免失效。如用本群或当地分离的菌株制成的自家灭活菌苗,其免疫效果更好。

特别注意

养殖场内若有发病猪出现,要做到治疗,隔离病猪。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治疗,都必须坚持改善饲养管理及卫生条件相结合,才能收到满意效果。还要特别注意圈舍的定期清扫、消毒,特别是饲槽要经常刷洗干净。粪便堆积发酵后利用。根据发病当时疫情的具本情况,必要时,对假定健康猪可在饲料中加入痢特灵或抗生素饲料进行预防。此外,死猪应深埋,切不可食用,防止人发生中毒事件。

请先登录后才能复制内容

注册 登录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2 评论

  • 八多八少

    八多八少

    谢谢分享,学到了很多关于仔猪副伤寒症状和治疗方案的知识。

    2019-07-06 19:11

  • 玻璃紫

    玻璃紫

    这篇文章内容真详细,看完之后对仔猪副伤寒有了更清楚的了解。

    2017-02-01 02:27

客服 客服 VIP 关灯 顶部

扫描或通过加QQ号3024107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添加好友

周一至周五 10:3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