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首页 > 农技综合 > 桑园褐斑病的发生及防治

桑园褐斑病的发生及防治

农信网 2012-07-19 08:32:14 农技综合 914

桑园褐斑病的发生及防治

桑褐斑病又称烂叶病、焦斑病、烂斑病等,是桑树叶部的主要病害之一。在云南省的鹤庆、祥云、沾益等主要蚕区均有发生,是目前危害云南省桑园的主要病害之一。

一、病原:桑褐斑病为真菌性病害,病原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黑盘孢科粘格孢属真菌。病斑上的粉质块实际上是病菌的分生孢子盘,淡红色稍带粘性的粉质状物是病菌的分生孢子。

二、病症:桑褐斑病只危害叶片,以嫩叶发生较多,病斑呈现于叶片的正背两面。发病初期,叶片正背面都可见到针尖大小的水渍状斑点,病斑周围叶色稍变黄,迎光看轮廓十分明显,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逐渐扩大,形成近圆形的茶褐色或暗褐色病斑,如果受叶脉的限制便形成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发病后期病斑直径约2一10毫米,病斑边缘色较深呈暗褐色或茶褐色,中央呈淡茶褐色或灰色,并散布小点状白色或淡红色的粉质块,略作环状排列,这种粉质块在同-病斑的正、反两面都存在,最后变成黑褐色残留在病斑上。晚秋发病的病斑周缘通常有紫褐色晕,叶脉被浸染也变成紫褐色,叶背更为明显。当遇到天气多雨多湿时,病斑吸水膨胀,随即腐烂穿孔。遇干燥天气病斑中央往往开裂。严重发病的叶片上,许多病斑可相互连接成大病斑,不久叶片枯焦,形成“焦斑”或“烂叶”而脱落。如叶柄、新梢发病时,则呈黑褐色、长形略凹陷的病斑。

三、浸染循环及发病规律

1、浸染循环:桑褐斑病病原菌主要靠落地病叶上的分生孢子盘越冬,但病叶霉烂后病菌也随之失活而不能越冬。上年病原菌如浸染新梢,则以菌丝体在枝条病斑上越冬。当第二年春季环境适宜时,落地残叶上的分生孢子盘和新梢上的病斑处都能产生分生孢子,并通过风、雨水或昆虫传播,引起初侵染。一般病原菌孢子入侵后8一10天,即出现病斑,再通过4一5天,病斑上又产生粉质块,形成大量的分生孢子,引起再次浸染。在整个桑树生长季节内,如果气候条件合适,即可引起多次再侵染,不断扩大危害,甚至发生病害流行。

请先登录后才能复制内容

注册 登录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暂无评论,欢迎沙发
客服 客服 VIP 关灯 顶部

扫描或通过加QQ号3024107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添加好友

周一至周五 10:3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