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首页 > 综合内容 > 烧制陶器与新石器时代早期兴起的原始农业密不可分

烧制陶器与新石器时代早期兴起的原始农业密不可分

农信网 2024-03-27 13:11:51 综合内容 331

烧制陶器与新石器时代早期兴起的原始农业密不可分

烧制陶器同新石器时代早期密切相关的原始农业技术,它的兴起标志着人类社会从狩猎采集向农业生产转变的重要里程碑。陶器的出现使得人类可以储存粮食和液态食物,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辅助工具。陶器的烧制技术也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从烧制陶器所需要的木炭,到燃料来源的稳定性,都促使人类寻求更稳定的居住地点。陶器的使用也影响了农业技术的进步,如水库灌溉系统的发展,与此同时,陶器的出现也为人类社会带来了更为稳定的生产方式,从而催生了更加复杂的社会结构和文明进程。

本文由作者*****独家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于陶器的发明能否视为新石器时代开始的标志,陶器是不是原始农业兴起后的产物等问题,学界尚存在不同的认识。从世界范围内看,大部分史前文化遗存所显示的情况表明,烧制陶器是同新石器时代早期兴起的原始农业存在密切关系的。因为在渔猎、采集为基本生存方式的时代,人们靠火即可完成食物的熟化。

而农业经济所生产的谷类食品,却需要有盛水的容器以供烧煮。这种随时代进步而出现的实际生活需要,是导致陶器发明的主要因素。《绎史》卷四引《周书》言:神农氏“作陶冶斤斧,为耒耜鉏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实”。把制陶与农耕的起始放到同一个时代阐述,是合乎实情的,表明至少在神农氏部族生活的泾、渭流域是如此。

大地湾一期文化制陶业,并非最原始的状态,但在我国北方史前文化序列中,仍属最早出现陶器的古文化之一。如专就彩陶而言,则大地湾一期文化不但首开其端,而且在甘肃地区发展成复杂的谱系,延续时间之长,艺术造诣之高,其他地区的古文化均难以望其项背。渭水河谷宽畅平坦,两岸形成了肥沃的冲积带,土质疏松,纯净少杂质,不仅育生了发达的农业,也为陶器制作提供了优质原料。渭水河谷的陶土,是胶性明显的易溶黏土,含钙量低,含沙量少,经陶洗后成胎质地细腻而柔韧,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大地湾一期文化陶器主要有夹细砂灰褐陶和夹细砂红褐陶两种陶系,普遍以石英、长石和云母的碎末为掺和料。陶色多不纯正,胎体多未烧透。有的器物素面,但大部分器表有各种纹饰,常见绳纹、附加堆纹、压印纹、刻画纹和彩绘等。器型包括钵、碗、罐、壶、杯等,含平底、圜底、圈足、三足等基本形制,已奠定了甘肃史前文化陶器造型的基础。

大地湾一期文化所出陶碗最耐人寻味:敞口,微弧壁,圈足,器表通体饰绳纹,口径18厘米。器形和规格,同现代瓷碗几无二致。这种8000年前的开创性器型,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令人惊叹不已。大地湾一期文化陶器的纹饰,也为后世陶饰类型起了某种引领作用。绳纹的制作最具特色:有的系用带竖道的拍子拍打胎面而成,这种方式拍出的绳纹短而不规则。

有的是将细绳顺绕在一根圆棒状物上,在胎面由上而下滚压,这种方式压印的绳纹是斜向的,可明显观察到停顿及错位的痕迹。滚压绳纹一般7~9条纹线为一组,每组纹距分布均匀,还常见不同方向滚压形成的交错绳纹。这道工序既能加固胎体,又使器表美观,故被日后甘肃史前文化制陶工艺广泛继承,繁密规整的细绳纹成为主体性陶饰。

大地湾一期文化陶器的成胎方法,也具开创性。研究者发现,该文化陶器胎壁是分层的,陶片断面可以清楚地看到各层的纵向贯通纹理,这表明成胎使用的是内模敷泥法。即先做一个定型的内模,倒扣于操作平台上,喷水后在模表面撒一层细干土,作为脱模的隔离层。然后在其上均匀地涂抹夹砂泥料以成胎基,用手使劲挤压使之牢固地贴附在内模上,抹平压实后再涂抹第二层和第三层泥料,待稍凝固后在其上滚压或拍印绳纹。

成型后脱模,脱模后在胎内壁用手涂抹细泥浆,待凝固后再用光滑的石块打磨平整。器物的锥足和圈足,是单独制成后粘接捏压于器体的。这种成胎工艺,既不同于最原始的直接捏塑法,也不同于长江流域盛行的泥片贴筑法,是大地湾文化先民首创的制陶方式。

内模敷泥法工序繁复,效率较低,且受模型的局限,器物形状和规格都难以自由发挥,不适于陶器的大量生产。但用这种方法成胎的器形比较规整,胎壁较薄,便于实用。而且,经历过这一工序复杂的制陶阶段,人们对陶泥性能及器物成型要领,会有充分认识,为下一阶段制陶业的发展打好了基础。所以我们把内模敷泥法看做是甘肃先民在制陶工艺史上书写的光辉一页,在此基础上,后来演进出泥条盘筑法以及轮制法。

彩陶是制陶业已走过创始阶段的产物,它集实用和艺术于一体,不仅为了满足人们日常饮食生活的实际需要,也为了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审美需求。彩陶由简到繁的华美纹饰,反映了先民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纯真的生活情趣,表现出那个时代审美经验的积累和升华。大地湾一期文化诞生了我国时代最早的一批彩陶,它们同西亚两河流域的彩陶遥相呼应,揭开了我国彩陶艺术缤纷画卷的扉页。

大地湾一期文化的彩陶纹饰,最初出现在陶钵的口沿上,口沿内外各绘一周暗红色的彩带。外沿彩带较宽,一般在2~3厘米间;内沿彩带较窄,一般在0.4~0.6厘米间。别小看这一周彩带,它是神州大地彩陶工艺初现的一抹霞光;此后,彩陶的艳日冉冉升起,在史前艺术的天空中辉映出最壮观的景象。从大地湾文化一期到四期,彩陶颜色越来越丰富,暗红之外又出现紫红、橙红、黑、白、棕等彩和复合彩,并发明了赭红色或白色的陶衣。

黑彩和橙黄色陶面能构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取得更好的视觉效果,故黑彩很快便成为彩陶纹饰的主要用色。标本分析显示,黑彩的显色元素是铁和锰,显色物相为四氧化三铁。马家窑文化彩陶以黑彩特别浓厚亮丽而炫美于世,因为其颜料成分除了黑锰矿之外,还有锌铁尖晶石。史前陶工已认识到了某些矿物质混合的颜料,经高温烧制后,可以调整色彩的变化。

生产陶器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道工序是烧制,使用的燃料、窑室结构及所达到的温度,不仅决定着陶器的坚牢度,也决定着陶器的颜色。最原始的烧制方法是平地堆烧,即将陶坯堆放在一起,用泥巴全部糊盖封严,只留出火口与烟道以便入柴燃烧。这种烧制法温度不可能太高,且陶坯受热极不均匀,所以成品酥松,颜色也斑驳难看。大地湾一期文化遗址未发现陶窑,其陶器质量较差,是否采用平地堆烧法尚难断定。

大地湾文化二至四期,陶窑已相当普遍,大地湾遗址内发现了35座,天水师赵村遗址内发现了36座。这些陶窑中有两座属浅穴平底式,仍较落后;其它陶窑均为横穴式,结构更加科学。以四期文化编号Y800的陶窑为例:窑室呈圆形,火塘为长方形深坑,与窑室拉开了一段距离,以三条火道相通,中间一条火道纵贯窑室,两旁的火道作弧形绕窑室两侧。由于火塘较深故火势旺,能达到1000℃左右的高温;火道配置合理,陶坯受热更加均匀。

烧出的成品质量较好。兰州市白道沟坪马厂类型遗址内,发现了大型窑场,已清理出5组12座陶窑。每组陶窑共用一个火塘,各个窑门都朝向火塘。窑室均为方形,大者长、宽各有1米左右,窑室下方呈锅底形,为火塘的一部分,中间设窑箅,箅上有9个火眼,作3行排列,每行3个火眼,十分整齐。

这种结构又比横穴式有了大幅度改进,火势更盛,窑温更匀,烧器更多。这么大规模的窑场,而且设计布局如此科学,为我国迄今新石器时代考古所仅见,足以证明当时甘肃地区制陶业的先进程度。

参考资料:史记

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文是作者间好风采说历史独家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请先登录后才能复制内容

注册 登录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已有 2 评论

  • PHDwangyalo

    PHDwangyalo

    原始农业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古人智慧真是令人敬佩。

    2024-04-06 12:02

  • patty331

    patty331

    这让我想起了古老文明和人类智慧真是让人着迷。

    2024-04-01 12:36

客服 客服 VIP 关灯 顶部

扫描或通过加QQ号3024107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添加好友

周一至周五 10:30-20:30